乡村教育 第一版

2022-12-13 11:2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村教育 第一版》,欢迎阅读!
第一版,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

教育民生大计,关乎人和民族。中国教育有其固有的弊端,城市化无疑会对乡村教育的地位和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教育经历了“文字不下乡”、“文字下乡”、“文字上移”及“文字村”4个阶段,目前处在“文字上移”和“文字留村”并存阶段。文字下乡,延续乡村文化及村落发展;文字上移与乡村文化断裂,加速村落经济萎缩及过疏化,实属农民无奈之举。总体上乡土社会经历了“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的变迁。近年来,部分乡村人和社会人士意识到乡村教育失的弊端,发起了自觉的“文字留村”集体行动,开始探讨回归乡土的教育

为了改变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师资不足、经费短缺等现实问题,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和撤并,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但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的大量撤并,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低龄学生的亲情缺失与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文化角度,乡村文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缺失、原始村庄凝聚力弱化、乡村文化传播途径被割断。乡村社会生态也遭受破坏:乡村生活人文韵味缺失、乡村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受阻、乡村教育生态环境蜕化。

另一方面,转型期乡村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学生数量及质量等各方面都存在危机。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乡村教育的衰落,青年人及其后代纷纷离开乡村到城市,使得乡村教育失去其主体和动力。

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它使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不仅迫使乡村文化学习主体——乡村儿童和少年“不在场”,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间的疏离,乡村文化传承问题以及学校教育社会和家庭教育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

《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 《转型期乡村义务教育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文字留存与村落重振:乡村学校嬗变与村落发展探析》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乡村文化危机与反思

研究方向:

1、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1城乡教育关系(理论与现实、价值取向及存在问题、原因和对策) 2)学校布局调整

3反思经济主义、城市化取向、乡村文化 4)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近十年中国现代乡村教育国内研究综述》、《撤点并校运动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乡村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乡村教育文化阐释和价值选择)

1


学校是农村最主要、最重要,甚至是是为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对乡村智力、文化和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乡村教育中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隐匿体现在2个方面:城市化教育理念抛弃乡文化价值和排斥乡土文化课程设置导致乡村文化虚弱化(篇目比例、主题设计探究缺失)。 以城市为中心的“离农”教育,提供走向城市可能性,现实农村生活对孩子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城市世界”,传统乡村文明被排斥在视野之外。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和乡村社会文化信。挖掘乡村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教育空间,培养人格健全乡村青少年。

参考文献:《当代中国乡村教育文化阐释与价值选择》 3、乡村教师师资、待遇及职业幸福感调查

4、乡村移入城市适学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学生与父母、学生与乡土社会的双重隔离,加剧乡村教育和农村凋敝,教育资源不平等,各阶层流动进一步固化。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现状:拥挤与局促的生存空间、冗长单调的学习生活(无法自由出入、漫长沉默的自习时段)、隐含风险的日常生活(财物丢失、勒索、生活照料有欠周全、其他安全隐患)等。

参考文献:《“文字上移”之后 三地农村小学寄宿生学习生活现状》

4、乡村家庭教育

5、农业/农民教育

6、乡村教育中教材及课程设置:乡土课程开发、乡村理想孕育与乡村生活方式重建。

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引导关注脚下的土地,建立个人与乡土的联系,培育文化自信,整体促进乡村少年健全人格养成。课程设计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普遍性知识与乡土知识的平等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基本路径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乡土教材开发、乡土文化阅读资源及整个课程体系中乡土价值的凸显。

参考文献《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c6ab00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