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2022-09-12 10:0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欢迎阅读!
咏怀,其三,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 2.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美之心人兼有之,我也不例外,我们常常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形容美女, 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杜工部。

二、整体感知:感受昭君心灵

1.学生示范读:正音、节奏、情感 2.班级齐读。

3.所谓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所有的意象都是为情感服务的。先理解诗歌才能品悟期中的情义。

4.事先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课堂ppt 展示,交流。

——{【译文】千座山梁万条沟谷顺江走啊,急迫地向着这座荆门山投奔。明妃当年就是在这里成长啊,千年后此处还有这个昭君村。昭君一离开汉宫就和沙漠连在一起,现在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昏。汉帝曾凭着画像见识过昭君面容,月夜里环佩叮当难道是她怀念故国的哀魂?千百年来琵琶声声总是传送着胡音胡调,原来其中分明诉说着昭君的怨恨之情。} 5.请同学再次饱含感情地齐读这首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怨恨——诗眼

三、诗歌研习一:品悟昭君情感:

(一)为什么“怨恨”?/这个感情在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 【备课资料

1、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品味“连”“向”的表达效果,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 “连”:①沙漠空阔寂寥;②从此之后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与沙漠有关,寂郁、不习惯。 想象:让你一个人身居别过,语言、风俗、环境不一样,家人远在天涯,永世不得想见,怎能不怨?——活着思汉,孤独、怨恨

“向”“向”“接近”“对”

想象:黄昏时分,在空阔的、一望无际的上魔种,你只看见昭君的墓独自面对黄昏,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伤感、孤独。死后,连魂魄都不能归故里,魂也孤独——死后思汉,更加怨恨。

你想: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身居异乡,痛苦、寂寞,死了,魂也不能归故里,怎能不怨?

【讲解】“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颔联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备用问题: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2、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讲解】 “省识”:略识、依稀乎识/觉识、仔细辨识。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千载遗怨 备用问题:“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颈联颔联前后呼应。正因为元帝“省xǐnɡ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对昭君悲剧的根源作了明确揭示。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写得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3、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讲解】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yuè,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论”:诉说。最后一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二)到此,我们总结一下:昭君怨恨什么?

1)昭君的“怨恨”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

2)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 而永不能归。

四、诗歌研习二:欣赏诗歌景物

(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不是)写什么?(写景) 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讲解】“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三)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五、拓展延伸:深味诗歌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眼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咏怀”是咏谁的怀?昭君还是杜甫?/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结合学案上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同时天涯沦落人。

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写自己的悲愤,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六、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七、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八、活学活用:运用鉴赏方法,鉴赏下面一首诗歌。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⑵,晋代衣冠成古丘⑶。 三山半落青天外⑷,二水中分白鹭洲⑸。总为浮云能蔽日⑹,长安不见使人愁。 备课资料

词语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作品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问题】

1、这首诗用了多种抒情表意的方法,请指出来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什么内涵?

——在理解咏古诗的答题方法之后,能够解答以上两个题目:

1、一、二句传说抒情,三四句用典抒情,五六句借景抒情,七八句借象征抒情 2、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者报国无门。“长安不见”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觐见皇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9f7130866fb84ae55c8d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