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实验》,欢迎阅读!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实验
在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过程中,对新时期的实验教学有如下深刻的体会。 1 新的实验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标更重视化学实验,新的实验理念在师生、生生
互动中更能体现。
首先,新课标把化学实验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
把化学实验与学生的发展和终身需要有机结合。把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应用做实验,为了证明某些事实的正确性做实验的思想淡化了,摒弃了为应付考试去做实验的做法,让实验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到实验,又从实验到社会的桥梁。
其次,新课标把化学实验看作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把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改变了按预先设计好的填充式实验报告来做实验的做法;改变了按教材要求事先设定的方案来做实验的框架,改变了按实验考查要求来做指定内容的训练;更改变了按中考实验指挥棒来做串联式的复习实验的弊端,让化学实验真正地回到了学生中,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成功与否,学生能参与实验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新课标把化学实验看作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延伸和拓展,把化学实验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把验证实验,对比实验,复习实验,应考实验的思想淡化,更侧重科学探究的过程与学生的个性的有机结合,更侧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从演示实验到学生实验,到家庭实验,到兴趣实验到探究实验,实验的力度步步加强,步步加深,更深层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把学生科学探究作为一级主题,重新定位化学实验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现时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实验为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亲身经历、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实验理念———实验是一种科学素养。 2 新的实验内容
新教材利用实验更好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实验更好实施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新教材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如第一单元前四个实验,教师完全可以不做,让学生到实验仪器室找
到实验用品,自己动手在实验室完成或者在教室内完成,且全体学生均能亲自动手做。这样的实验,并未标明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为教师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对演示实验的把握和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度”就没有明显的区别了。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师生实验、生生实验以及个性化实验能发挥得淋漓尽至。
其次,实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如上册第一单元课题“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步骤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的这一实验,学生只要有一块玻璃片就可以验证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存在,这体现了实验的简单化。如果对着玻璃窗呼气也行,这体现了实验的生活化、身边化。再如下册第十单元中,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学习和体会,用鸡爪做此实验,既简单易行,又贴近生活,还抓住了生活中的微小的东西,实验后学生对氢氧化钠的腐蚀性也“刻骨铭心”。又如下册第十单元制作“叶脉书签”,不仅简单,而且学生极感兴趣,将化学实验趣味化。
第三,实验微型化、安全可靠、可塑性强。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求取少量的硫,且必须由教师演示实验,还要在通风橱中进行,从“少量”可看出微型,从教师的演示、在通风橱中进行可看出强调了实验安全。又如上册第七单元的粉尘爆炸实验,既生活化、微型化,又简化操作,减少危险。
第四,增加了探究实验。新教材上、下册共有活动和探究29 处,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过程,而且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最简单的对生活中“蜡烛及其燃活动探究开始,使活动探究生活化、身边化;到对化学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探究,使探究科学化、严谨化;再到对趣味问题———“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活动探究,使探究兴趣化;再到对生产问题———“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的探究,使探究生产化。这些活动与探究的设置,正是化学实验的精髓所在。
第五,家庭实验设置生活化、简单化。如教材共安排了蛋壳与醋酸反应、淬火、回火、制作叶脉书签等九个饶有趣味的小实验。这些实验用品及药品在家里就可以找到,实验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使学生深知化学就在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中去,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欲望,充分显示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新的实验内容,充分展示了新课标的要求,是新的实验理念的具体化。 3 对教师的新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6bc019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