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性善论

2023-05-04 21:28: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性善论》,欢迎阅读!
性善论
浅谈性善论

摘要: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性善论”是传统儒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其不但对心性之学;乃至对中国古代的法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种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沉淀给现今的民众留下了深深的烙痕..至今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及价值形态中仍留有“人性善”的痕迹;这种法律价值心态对现今的法治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人性本善、人性向善、孟子

正文:“性;从心;生声”..在中国古代;“性”就是“生”;即“人之初”的“生”..孔子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大致相近的..孔子没有明言性善还是性恶;为其后人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孟子继承孔子;首创“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进一步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关于人为什么为恶;孟子认为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上是否有向善的愿望..二者之中后者是最重要的;所以孟子特别强调个人加强自身修养;修回善性..孟子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性善论”的顶峰;也是其终极目的..

孟子之所以从人性入手“正人心;息邪说;拒诐行;放淫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剧变的历史现实;激烈竞争的政治形势要求哲学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相对自由理论环境;严峻的思想理论竞争要求诸子百家只能以理论的深刻性解释现实、探讨现实以立足于众学说之中..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人既是道德的主体;也是道德的客体;因此;深入到道德的深层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就不可避免的要从人自身入手;这样才能符合历史的需要..

性善论”大致贯穿了两千年来的思想史..中国古代的儒家圣人基本都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子之后;汉董仲舒认为善与性有一定距离;但他并不否认人人都有善端:“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尽管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增加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说法;但天命之性本善却是根本..所谓天命之性是“理”;“理则无有不善”;而气质之性则“一本而万殊”;以此补充孟子人性本善的不够全面之处;如他所说:“孟子说性善;他只见得大本处;说得气质之性细碎处”..明代大儒王阳明虽为心学家;但也认为“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性无不;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由此;儒家学说虽历经两汉经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的变迁;然而儒学者在“人性本善”的倾向上却没有改变..宋代三字经开篇就将“性善论”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并将其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可见从宋开始;“性善论”不仅为士人所接受;并已深入一般民众的心里;进一步形成了价值意识形态..

孟子提出“性善论”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但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善与巩固;儒学成为显学;“性善论”逐渐被重视并被后人继承和发展;这与其自身的本质特征是又必然联系的..


1、“性善论”中的“善”是一种价值或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价值体系..“性善论”中的“善”可分为三个层次;“‘善’首先指的是仁、义、礼、智诸德行和符合它们的德行..其次;‘善’指的是人的优秀性..最后;‘善’指的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第一层是基础;仁义道德是唯一的“善”;其他的“善”只能是对它的引申、补充..第二层内涵是对第一层的补充;仁义礼智之所以谓“善”;是由于它是人类的优秀性和应具德性..由于它;人才与禽兽动物区别开来..第三层是对前两层的引申拓展;道德之所以是善;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满足人们的需要.. 2、强调尽心知性..“性善论”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的同时;认为人有不善的原因即外部环境和自身主观愿望的影响..为了能使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发展;“性善论”强调道德修养;存心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德修养从良心、善端开始;向着仁义礼智诸善德和君子圣人的人格这一目标迈进..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

3、强化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最早的典籍中就出现了宗法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4君臣父子关系被认为是统治中不可缺少的“大伦”..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把君臣父子关系依然看作是最根本的二伦;并进一步提出了“人伦”的概念..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性;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性善论”强化了孔子的宗法理论;说明了人之所以成为人和人的价值所在..后来;视人伦为人的本性的思想被宋理学吸收;完善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思想..

“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善性;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可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潜在因;“无疑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产生”..16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历程具有具体性;因而道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善恶作为人们的价值评判是社会的概念..“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质是把后天的概念用到先天的属性上去;即把人的社会属性的善恶移到人的自然属性上;因此;“性善论”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性善论”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即“内圣”;只要诚心修身;既可成圣成仁;无往而不胜..“内圣”可致“外王”;修身是手段;“内圣”是目的;而前提是人有根本的善端..整个儒家文化的精神方向;是以圣贤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因此;政治上崇尚“贤人之治”便成为一种必然..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挥使其符合了当时的统治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性善论”自然也为皇权所用;统治者鼓励民众加强道德修养;修回善性..董仲舒把君主神化为“天子”;从而加强了君主的至上权威..君主应该用礼乐教化来达到美政善治的目;否则;上天就会收回赋予君主的权力..董仲舒思想的核心目的在于强化君主统治地位;在民众都有“善性”的基础上推行“仁政”..“性善论”本身的理论主张及客观上儒学的倍受推崇;使“性善论”成为政治上有力的思想统治工具..

“善”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完善和补充了道德之善的内涵..道德之所以谓“善”;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人们之所以要遵循仁义道德;就在于仁义礼智人之固有;克己遵循;则能“尽性事天”;就在于仁义是正路坦途;遵循之可富家保身;就在于得民心则得天下;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以仁义待民等等..符合道德的便是“善”的;导致了道德越位扩张;矛盾的解决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道德手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45a24f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