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一)

2023-02-26 13: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一)》,欢迎阅读!
专业设置,高职,职业,专业
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

摘要:在精英教育条件下,我们长期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设置专业,与社会职业联系不紧密,教育专业与社会职业互动关系被人为破坏,既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又制约了高校学术与教、学、研、训的发展。本文从职业和专业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新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为基础,认为专业是研究出来的,不是规定出来的,并列举了专业研究的七大原理。 Abstract:undertheeducatingelicitcondition,wesetupprofessiononasubjectcatgoringbasisinalongterm,whichdoesnotlinkcloselywiththesocialvocation,andsabotagestheinteractionbetweeneducationalprofessionandsocialvocation.Inthiscase,itnotonlyeffectsthegraduates’employment,butalsocurbsthedevelopmentofcollegeacademicandteaching,learning,researching,training.Thisarticlestartstheconceptsofvocationandprofession,statingthatitmustdependonsocialvocationtosetupnewhighvocationaleducationprofession,regardingprofessionisnotfromresearch,butfromregulation,andillustratingsevenprinciplesofprofessionalresearch.

Keywords:Vocation;majors;themajor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professionalresearch一、职业 1、职业的学术性定义

职业(Career)一词,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不同于工作Job。因此,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Beruf”,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社会学认为:职业,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职业同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垄断权、经济收益权);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

经济学认为:职业,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职业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职业具有经济性。 法国权威词典认为:职业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美国经济学家阿瑟.萨尔兹认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

职业一词的本意,至少包涵了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其二,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的忠诚。 2、职业的通俗含义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须同时具备五个要点:1)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3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4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规范5)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3、热门职业的含义

热门职业,又称时髦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所说的热门职业一般包含以下几种含义:1热门职业指那些从需求上看,最短缺的职业。2)指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数量增长最快的职业。3)指人们最希望从事的职业。人才紧缺性是热门职业定位。 4、职业的分类

职业的种类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与各国职业分类标准也有关系。由于各国职业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职业种类不具可比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职业活动及职业角色接近的程度,将众多的职业分成若干大类、中类和细类。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并于1986年第二次出版。它的出版,为各


国编制或修订本国的职业分类提供了一个样板。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所谓工作性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不同予以体现。职业分类的目的是将社会上纷繁复杂,数以万计的现行工作类型,划分成类系有别,规范统一,井然有序的层次或类别。对从事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所作的技术性解释,要视具体的职业类别而定。而职业分类体系则通过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所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等,描述出每一个职业类别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1999年国家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使得我国的职业分类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专业

1、专业的含义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1]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所谓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

精英教育阶段的高校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2、专业的学术性定义

薛国仁、赵文华通过整理教育论着,将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专业的定义归为以下四类2] (1)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性的定义,说明了专业划分的依据,兼顾了中国、苏联与美国的特点,缺憾是不太明确,不是一个精练的定义。 (2)教育管理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个定义基本与《辞海》的解释一致,认为专业是一种学业门类。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种解释只强调了社会分工需要对专业划分的重要性,忽视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事实上专业与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周川专业散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2.1)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3]。其中,特指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薛认为,视专业为教育基本单位,比较符合事实,更有利于指导实践,但没有涉及到专业划分的依据。 (4)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的定义是: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在谈到课程时,其中也就包含了这种组织形式。薛认为,课程义专业,揭示了专业与课程间的本质联系,比较符合美国高等学校中的专业的事实,但作为专业的定义来讲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5)薛本人综合上述专业定义的优缺点,给定的定义: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既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属性,又具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 其实,上述定义都是建立在以学科为核心的知识文化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定义。


3、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专业定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于19736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分别15%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4]。我国从1999年扩招开始,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2%5],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专业,仍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6]。它主要强调的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人才的职能需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愿景。

因此,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专业定义是:专业是指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社会实践可利用的资源,分类分层进行高深知识和专门知识、专门工作经验和技术、技巧,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教、学、研、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专业概念表述,其内涵有四大要点:一是整体上不单纯以学科知识教育核心,而是以知识与技能教育并重的双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二是高等教育是分类教育分成学科知识型与职业技能型两类基础上,又是分层教育。三是分类的本质要求是精英教层面仍以学科教学为主体,普本教育层面的应用学科以知识与技能教学并重的双主体,高职教育类以技能教学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四是三类教育都必须重视职业导向,尽量满足未来就职的需要,强化教、学、研、训四位一体的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59016b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