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022-04-22 19:3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一次文代会194972日至19,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5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两结合"创作方法 1958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诗体散文 杨朔第一个明确提出“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在整体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散文境界优美,诗意盎然,使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渔岛生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 "荷花淀派" 50年代,一批追求作品诗情画意的河北作家相继出现,代表人物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一,大多以冀中地区,特别是白洋淀地区的农村乡土人情为经,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生活现实为纬,采用现实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一批格调优美,语言清新的优秀作品,孙犁的《荷花淀》为代表作品,所以这一文学流派称为"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赵树理的创作有着鲜明的通俗性和民族特色,对山西作家产生深远影响,涌现出许多追随者,50年代中期后形成一个"药蛋派".这些作家是西戎,马烽,束为,孙凄等,代表作有马烽的《三年早知道》,西戎的《懒大嫂》等,对新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

第四种剧本 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此外,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种剧本”。突破“工农兵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既定框架和公式。 伤痕文学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的价值的思索。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寻根文学 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 文化寻根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先锋实验文学是指 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作家以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进行的文学创作,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魏明伦的《潘金莲》等;这些新异乃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之作,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构造,带给人们崭新的审美感受,展露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巨大艺术能量,对人们艺术观念的革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写实小说 又称新写实主义 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 《一地鸡毛》 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历史主义小说 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前后,在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诗歌运动,参加人次有数百万之多;人们以诗词为武器,头所向"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专政.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真正的群众革命文艺运动,其声势之大,在中外文艺史上是罕见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词后来编辑成《天安门诗抄》出版,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诗的丰碑.

第四次文代会 19791030日至1116日在北京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这次大会,全面总结了建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要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工作任务;重新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等文艺政策;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两为”方向 第四次文代会闭幕不久, 19801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今后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方向,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并且确定 “两为”方向是“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不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律”。

"归来的诗人" 是指因50年代政治运动等原因,被迫离开诗坛,又因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而重返诗坛的中老年诗人。归来诗人由三类诗人组成。归来诗人的诗被称为“归来之歌”。归来之歌具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和反思成分,思辩性和哲理性是其特色。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年轻诗人。具体包括:⑴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⑵在“文革”中成长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⑶80 1


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插队”,如根子、多多、芒克、林莽等;另外,一些其他地方的知青,与他们关系密切,经常交流看法和诗艺,如北岛、江河等。他们的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被称为"白洋淀诗"。他们的创作被看作是“朦胧诗运动”的先声和准备。

“三个崛起”是指在80年代初,三篇以“崛起”命名的支持朦胧诗的文章。(2分)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北岛、舒婷、顾城等。(1分)主要在启蒙主义的人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两方面进行了探索。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国民性,表现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艺术形式上运用了一些现代派表现手法。(3分)对于促进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后为新生代诗人取代。(1 反思散文”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进一步从政治的从属地位解脱出来,在散文领域出现了一些以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等。它们冲破了伪浪漫主义粉饰美化的恶习,恢复发扬了五四文学讲真话、抒真情的传统,对历史的理性思索和“文革”悲剧的探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乡土抒情散文 新时期的乡土抒情散文超越了在民俗风情中寄托对故乡眷恋的阶段,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品格。作家以个性化的情感底蕴和审美趣味来纪录、观照特定地域的山水风光、民俗民风等地理人文环境,以传达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其代表作家有汪曾祺、贾平凹等。

文化散文 学者的介入,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和文化分量,使得“随笔”成为散文形态中的主体。张中形、金克木、余秋雨、史铁生等的作品,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发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被称为文化散文。《读书》《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了许多学者的随笔

探索戏剧 1982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和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刘会远合著)和《车站》,是影响较大的探索戏剧。探索话剧主要贡献在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大胆变革、创新,借鉴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丰富我国话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人文精神”的论争 1993-1995年间关于 人文精神”的论争在90年代文化争论和文化交流中规模较大,影响也较为深远。讨论的核心主要是围绕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问题展开。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站在什么立场上发言,成了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人文精神”,如何看待消费文化现象以及90年代的社会现实等,是其中主要的话题。尽管这一讨论并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结论,但主要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在这一争论中展现出来。

“现实主义冲击波” 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新生代诗歌" 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新生代诗歌又称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等;他们的诗歌体现出来的平民化私人化倾向,张扬了个人话语私人感觉的合理性,也暴露了远离史诗意识的诗歌创作在意义上的缺失。

他们文学90年代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王寅、丁当、陆忆敏、朱文等;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主张诗歌语言要与个人的灵魂、生命体验相对应,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甚至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非非主义非非主义的实验诗歌活动由周伦佑、蓝马等人于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非非主义有着强烈的怀疑精神,他们表现出对语言的不信任和对诗歌变革语言的可能的执信他们提倡包括感觉还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抽象非确定化非非处理等等。

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的成员有万夏、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自称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往往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等。90年代伊沙的《饿死诗人》等诗作,是这种诗风的延伸。

黑八论 指林彪、江青对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任叛道论大药味论的诬蔑。

"新辞赋体" 60年代郭小川自创的一种诗歌形式,这一新颖的诗歌形式是在鉴赏古典诗词曲赋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借鉴《楚辞》《汉赋》 特点:a句子长。又被称为长句体。长廊体,一行诗至少由两个以上的短诗句构成,诗节的组合比较自由,由234行诗句构成,节与节之间的字数,句数,大体整齐,压韵 b 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来表达 c 容量大,适宜于奔放情诗的抒发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576d02d4b73f242336c5f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