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普:重阳节的习俗

2022-04-02 15:02:3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科普:重阳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重阳节,习俗,科普,儿童
精品文档

儿童科普:重阳节的习俗



儿童科普: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女二节、九月九,现在又称为“老年节‘。重阳之说,出自《易经》《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而“九”为阳数之极数,九月九日,为日、月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九”

屈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此节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形成风俗。汉代后逐渐盛行。《西京杂记》中记载有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谈及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之酒,令人长寿”。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节(二月初一、上巳节(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为节令。历代诗人墨客对重阳节尤为注重,曹丕有“岁月往,忽复九月九日”之句,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初,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的习俗由已久。据《梦梁录》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重阳节古代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 关于重阳登高的习俗有两种流行的说法,其一是于古代

2016

1 / 3


精品文档

娱乐活动。据西汉时《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重阳登高观景。其二,此习俗于汉代,“桓景避难之说”。还说与辽代中原地区的拜天古礼有关。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能见度很高。汉代重阳登高之俗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演奏而。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考定在九月九日这天。宋代,此俗依然风行。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 重阳赏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相传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菊迷。他隐居时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后,赏菊成为一时盛事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菊花会,赏菊吟诗。

古时重阳节有饮菊花酒之俗。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门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 插茱萸也是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的功用。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辟邪翁”汉代时此俗就出现了。到唐代后很流行此俗。王维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宋代后,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主要作为药物利用。在明清

2016

2 / 3


精品文档

时代,又用袋装茱萸以避毒害,如今此俗不传行了。 如同中秋吃月饼一样,传统的节日食品是重阳糕。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重阳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历史上,重阳糕经历了多次变革,汉朝时叫“蓬饵”唐朝时叫“麻葛糕”和“米锦糕”;宋时叫“菊花糕”“重阳糕”。清朝时叫“花糕”。除了自己食用外,也被用于馈赠,颇具礼俗意义。 在东北、华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民间还有迎出嫁归宁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作为“女儿节”。现在,各地都要在九月九日这天开展一些敬老活动,又称之为“老年节” 任何一个民俗节日都有其历和一定的社会背景,如果屏弃那些不合理或带有迷信色彩的成分,还是有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的。无非为了达到某种愿望:比如强化时令、增强节日气氛。或处于对身心健康的考虑。综观重阳节的各种习俗,无不印证此点,赏菊、登高是由于季节性决定的,饮菊花酒、插茱萸则是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药效功能。吃“重阳糕”取“万事皆高”的象征意义,反映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大概这就是重阳节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2016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53919c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