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2022-10-16 04:05: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乡(鲁迅)(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鲁迅,教学设计,人教,必修,故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2.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


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2.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529c92a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