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论

2022-10-31 16:14: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魏晋文论》,欢迎阅读!
文论,魏晋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文论概况(提)

一、 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 1 魏晋玄学的发生与演变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就是幽深、奥妙,包含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魏晋玄学崇尚的“三玄”是《老子》《庄子》和《周易》。魏晋玄学家致力于儒道融合的用心与努力。玄学思想的形式虽然也是注释经典,但起了实质性的变化。汉代经学家是以宏扬儒家思想为原则来注释儒家经典。(废帝曹芳)正始年间240250玄学兴起,玄学家则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本来注释儒家经典,其目的是将儒学玄学化。哲学王弼是这种以道释儒儒道兼综哲学风气的开创者。 魏晋玄学经过了儒学式微、道学复兴——儒道兼综——玄佛双修、三教合流三个阶段。

儒学至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汉代文化哲学和意识形态之尊。到东汉逐渐发展演变为充满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老庄之学经过长时间沉寂之后,应之而起,突然占据了那个时代的身心”(闻一多语)。东晋后,随着佛学(后汉明帝永平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的兴盛,佛教徒又用玄学思想来注释和宣扬“四大皆空”的佛家教义。这样使得佛学玄学化,玄佛交并;最后是儒、释、道三教合流。

2 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

1 言意论

庄子有“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说法。 《周易》有“立象以尽意”的补充。 2 形神论

魏晋玄学的形神论与人物品鉴的风气有关。

孔子就非常重视对人格美的鉴赏。但着眼点是人的道德其实他所谓的美更倾向于“善”。魏晋士大夫的品藻着重于人物的风姿、风采、风韵 这样对人物的品藻,显然是重神,不重形;是得神忘形

汤用彤说,汉人朴茂,晋人超脱。朴茂者尚实际,超脱者重神气。前者是实用的,后者是审美的。这种转变与魏晋玄学有关,也影响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观念。人们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而开始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 3 才性论

才性论也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核心议题。儒家的人物品鉴虽说才性并举,实际上更重德行。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后曹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不论出身与品德,“唯才是举”。后刘劭《人物志》对“才性”提出新的解释:“才”是文章诗赋之才;“性”是气质性格之性。这种人才观,重视才情,而轻视道德这种观点对于文艺的影响在于,艺术家的思想和批评家的观念摆脱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使艺术创作和批评获得独立的美学价值和意义。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才性论”普遍重视文才和才情,淡化政教伦理的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

二、 魏晋文论的成就

鲁迅讲,魏晋时期是一个“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时代。玄学的兴起,儒、



1


释、道三家并举,三教合流,为人的思想解放、精神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疑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及文学批评理论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对作家才能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之《程器》47)和《才略》49)都谈到了作家的创作才能问题。首先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其次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性。

2 对创作过程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文论最突出的成绩是对文学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深入研究 魏晋文论对于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解更加全面。 首先,强调“心”在感物中的主导作用,比如“物以情观”,物“与心而徘徊” 其次,又不忽视“物”对“心”的制约、规范作用,比如心“随物而婉转”“神与物游”等。“心物交融”的观点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主体精神与客体对象的全面而真实的关系。

3 对读者鉴赏的研究

刘勰《文心雕龙》之《知音》和钟嵘的《诗品》是关于文学鉴赏理论的专篇和专著。另外还有各种艺术种类的品鉴文章。如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等。

两大内容:一是鉴赏才性论,一是鉴赏方法论。 文学创作需要才性,文学鉴赏也需要才性。刘勰(《知音》48)说,“圆照(全面观察和认识)之象(方法,务先博观(广泛阅读“将阅文情(要审查作品的文辞情理,先标六观(要从通篇体制的安排、辞采的运用、对前人作品的变通、作品风格的奇正、对事类成语的引用、语言的音律六个方面来观察)前者指鉴赏需要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后者强调对作品要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魏晋南北朝文论家常用的鉴赏方法是“品味

钟嵘《诗品》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适于世人口味”诗人作诗要有味道,读者也要用心体味诗歌的妙处,所谓“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读者在体味诗妙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审美愉悦与心理快感)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509e9a6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