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祭祀还愿考释

2022-04-02 20:3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羌年祭祀还愿考释》,欢迎阅读!
还愿,祭祀
羌年祭祀还愿考释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美吉”“日麦节,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是羌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祭天、祭山、还大愿,甚是隆重与热闹。 一、羌族历法

古代羌人以日、月、星、辰计数,逢十进一,万物起一,认为农历十月初一是最吉利的日子,于是将岁首定为羌历新年。羌年又称小年,以区别于汉族的大年(春节)。羌族十月历起源于人们对天体运行及四季寒暑交替等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在古代,释比既是原始宗教的掌门人,也是羌族历法的执掌者和传承人。到明代,羌历已经是一种十分精准的历法,不仅推演岁时准确无误,而且还能非常准确推算出日蚀、月蚀,做到毫厘不差。由于生存内在需求与外在因素干预的共同作用,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羌人将羌年节从羌历十月初一改为农历十月初一,将羌族十月历置换为农历十二月历。

大量田野调查也有不少关于羌人历法的史料记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研究机构调查形成的《汶川县雁门乡社会调查报告》与《理县通化乡社会调查报告》、1920年前托马斯形成的《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1954年西南民族学院《羌族概况》、胡鉴民的《羌民的经济活动形式》等资料中均有对羌人历法的记录。

羌族释比经典也有大量关于羌族历法的信息,例如《安家神》、汶川雁门释比经典《木吉卓》、《木姐珠与斗安珠》、《还愿》、《热慈》、《凿》等均有 每逢十月初一日,还愿敬神敬祖先的记载。 二、羌年传说

相传,羌历年起源于秦汉以前。据羌族民间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记载: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成亲。临行时,她的父母陪奁了树种、粮种、牲畜。她来到人间与斗安珠辛勤劳作,农牧业年年丰收。这时,她怀念天上父母的恩泽,就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向天祈祷。木姐珠祭天的这天,正是羌历的十月初一从此,她们的子孙后代就把每年的十月初一定为新年。这一习俗,羌族人民沿袭至今。 三、祭祀活动 1、祭祀天神

羌历年羌民们要祭天还愿。旧时(十月初一),阿尔寨及其四周的羌族成年未婚男子身披牛皮甲、头戴盔帽,有的牵着黑色的神羊,有的牵着圣洁的白狗,有的提着红鸡公,有的背着青稞咂酒、有的背着香蜡纸钱,穿着整洁的衣服,从不同的羌寨来到神树林里。释比(又称许)头戴金丝猴皮帽,手捧裹上一层白纸的金丝猴头骨顶做成的斗,安放在神树林石塔前,默念咒语一边敲羊皮鼓,一边跳并脚(两脚紧紧地并拢)舞,嘴里不停的唱祭祀歌,歌毕释比令人将羊子牵至石塔前,为其念咒语,燃柏枝,淋鸡血,并吩咐将挂有五彩纸条的杉木杆插在石塔和场地边上。而后对空一阵鸣枪,老释比围着塔子敲羊皮鼓其余男子纵情地跳铠甲舞,双手上举,抖动两肩,晃动手中的武器,前呼后应地发出悲壮的 嗬哈 啊喂的吼声,舞步踏出咔嚓噼啪声响,雷动山川,声震入云。舞毕,在老释比的带领下原地跳沙朗舞,直至天黑燃起篝火。其活动通宵达旦,甚至三四天。这就是羌人祭祀天神的由来。 2、祭祀山神

祭祀山神,羌人又称祭山会、转山会。祭山会是羌民的祭祀大典,谚语说:皇帝祭社,百姓祭山。祭山会又叫山王会”“山神会”“祭山会。羌民族一般居住在高半山区,认为民众、牲畜、庄稼等一切生灵全靠山神保佑,在转山会上祈祷天、地、人间诸神,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百事顺遂。


岷江上游河谷的羌人,祭山的时间各地各寨不一,一般是在农历正月、五月、十月,一年一次或二三次。羌寨附近的山上一般都有一片茂郁的老树林,羌人称之为神林,林前的空地便是祭祀的场所,祭祀处修有石塔,立有数个代表诸神的白石,由轮流担任会首或会首的得力助手协助筹备。

祭山仪式一般由本寨会首牵头,释比主持。金丝猴是释比的护法神,所以他们供奉的祖师爷和使用猴头法器,头戴的猴皮帽均与金丝猴有关,就是他们跳神时的步法,常用的两脚紧紧的并拢,上下左右跳跃,据说也象征着猴子的步法。祭祀前备好祭祀所用的柏枝、松明、香、烛、纸、鞭炮和猪腰、青稞咂酒、公鸡等,再选择神羊,祭山所用草羊,以往由寨内养羊户自愿奉献,经过细致挑选的纯色公羊牵到会首处,经释比再次评选,得到会首和释比首肯后,用五色布条做成彩珠挂在羊角上,释比神羊解秽经。羌寨里的青年还要到山里挑选二根碗口粗的杉杆,剥皮后留下顶端桠枝十二根,桠枝上插白色小旗,杉杆嵌上系着五色的彩纸栽立于神林前的空地上,其意义有两种传说:一是代表十二尊神;一是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太阳偏西,庄严肃穆,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祭山仪式开始。除了丧家、有产妇的人不能参加外,寨内十二岁以上的男性都要参加。各位身着盛装,带着月牙形或三叉形的馍馍,执事人员牵着羊子,释比敲着羊皮鼓边舞边唱。众人在释比的带领下,顺着崎岖的山路到神林静候。释比交给执事人员一些白纸小旗,以示忌神路。规定:自祭祀起,三日内人畜不得经过,如违者视其情节,重则重还一坛愿,轻则则用刀头、敬酒,请释比给神还一只公鸡方可了结。

到达神林后,释比手执点燃的柏枝围绕杉杆边走边念咒语,给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员及还愿鸡、还愿羊解秽驱邪。咒语为羌语,大意为:秽气到处都有,人、鸡、羊、杉杆上也有。人解了秽气,神才能接纳。今天弟子用点燃的香柏枝熏除了人间的一切秽气,神灵啊!请高高兴兴来领受。

羌人认为,天神是民族的老祖宗,山神是管水、山和森林的,地神是管土地,牛王是管衣食的。这四尊神对众生有功,需要还羊愿。释比将四只羊分配给四尊神。释比身穿短褂、白裙,头戴金丝猴皮做的三尖帽,手摇铃铛,用羌语念抖羊词,请四神认领自己的祭羊,领会众生的供奉。执事人员往羊身上泼冷水,在羊耳朵内放进青稞籽。羊因受冷水刺激发抖,释比就根据羊抖的情况,来预示来年庄稼的丰歉,一直到羊身上的水滴抖完,羌民认为诸神已满意地领受了供奉为止。这一过程称为抖水

在祭山还愿的过程中,释比念诵经文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经文祭山、还大愿、设坛敬神时才诵的上坛经释比演唱时,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拿着鼓捶,神情庄重,按经词的韵律边唱边敲击。译为汉文为:千千兵马、万万神军,从前羌民风餐露宿,靠了石匠砌起房屋,才得安居乐业,可惜身体不好,骨瘦如柴。羌民无奈,在神前许下大愿,来年庄稼收了,猪养肥了,酒做起了,五谷之神不吃,羌民不敢吃,所以现在敬酒还愿……让羌人老少男女无灾无难,无病无痛,走东赶西,大吉大利……

诵完经文,释比将早已准备好的用荞面做成的野猪、老熊等破坏粮食作物的野兽模型,放到一块小木板中央,再将做好的一只狗和一只猫放立在两旁,用来警示害物。释比念咒语,列数害物糟踏庄稼的种种罪行,最后手执神刀将它们剁碎,并大声用羌语问询众人:害物消灭了没有?在得到大家肯定的答复后,释比将剁碎的荞面捏成一个圆坨,念着咒语将它塞到附近的山洞或墙洞里,并把用荞面做好的狗和猫放在洞口的两旁,封闭洞口,意喻害物从此再难危害庄稼。

仪式最后,释比借诸神旨意向年轻一代讲述羌族先祖丰功伟绩和艰苦创业的历史,要求全寨羌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惩恶扬善,并由有声望的策划者或寨首宣布乡规民约等事项。 参考文献:


1.罗世泽、时逢春著,羌族民间叙事诗《木姐珠与斗安珠》,198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2.耿少将,羌族十月历研究,《汶川文博》2015年第一期,汶川县博物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5039feb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