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格尔尼卡》鉴赏》,欢迎阅读!
《格尔尼卡》鉴赏
一、基本信息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二、创作背景
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
1
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三、画作赏析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
2
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尽管艺术家显然想要将这幅作品作为一个宏大的公众宣言——1945年,他将这幅作品选出,作为他惟一的预言性作品——这幅作品象征意义的神秘特性表明,《格尔尼卡》实际上也带有与毕加索其他作品一样的私人自传特质,这也是毕加索全部作品的普遍特征。的确,《格尔尼卡》这幅壁画的效果,恰恰应归功于其私人化的性质:它是毕加索在激烈的情感中完成的。它向观众传达的情感,与毕加索投入其中的情感同样地强烈。也许只有在发生这种融合的情况下,艺术家才能在有效传达的同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格尔尼卡》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画面左下方折断的武士或雕像,有可能也暗指戈雅的一幅画,但总的来说,毕加索的壁画比起外部来源而言,与他本人近十年来创作的作品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在开始这幅画的创作以前,刚刚摆脱1930年代中期纠缠他的一次极度的个人与艺术危机。毕加索由于无法在对年轻情妇玛丽•特丽莎•沃尔特的爱和焦虑的妻子奥尔迦•科克洛瓦的忠诚之间做出选择而备受困扰,在1935年10月他女儿玛丽•特丽莎出生后,经受了一次数个月的彻底的创造力瘫痪。似乎毕加索将这次危机等同于其后不久发生的西班牙分裂的危机,他感到他的祖国这种自毁性的斗争是他过去和现在心理冲突的最强大的相似物。他决定将格尔尼卡的悲剧描绘成由他的标志性动物——公牛和马——构成的戏剧,这是一种采用个人化的私密语言将斗争视觉化的方式。
毕加索将格尔尼卡的惨剧与自身创伤的私人联系加以控制和转化的能力,以最耀眼的光芒展示了天才的光辉。令他对幼年可怕经历格外脆弱的这种敏感,也同样让他强烈地意识到,需要把《格尔尼卡》最初草稿揭示出来的原始反映转化成他最终发展出的宏大的公众宣言。由此,在几乎刚察觉到的时候,他就有意克制地停止了飞马/分娩的主题——这种克制,令艺术家将该兽坦白地确定为残暴和黑暗的手段,使观众感到费解。艺术作品拥有的影响力,取决于其意义的普遍性。如此个人化和神秘莫测的绘画,除作者本人以外其意义完全隐藏,看似注定失败。但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将这些因素进行了巧妙的平衡:《格尔尼卡》一方面给人以描述战争恐怖的印象,同时也抓住了画家最私密的个人史的要素。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后一种象征特性,我们仍能与毕加索的个人焦虑产生共鸣:这就是《格尔尼卡》强大力量的来源。牛加索将《格尔尼卡》的牛解释为代表残暴和黑暗,表明毕加索愿意与足够机敏的观众分享这种私人的联系,观众能够理解牛将自己表现为一种“湿婆”,也就是毁灭之神和创造之神。毕加索将自己同时认同为作为毁灭者的牛及他为佛朗哥制造的令人厌恶的珊瑚虫形象,这是因为,毕加索像法西斯将领一样,也曾损毁过他的故乡——至少这是他幼年对马拉加地震原因的最初理解。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将他的祖国——正在受到内战困扰——和他自己同时地表现为破坏的无辜受害者以及这种破坏的原因。壁画实际上诉说的是:“我们人类都是这样:我们消灭对我们最神圣的东西。”毕加索的老对头佛朗哥肯定非常理解这层暗含的意义,因此尽管壁画有明显的反法西斯意义,他仍一直企图占有这幅壁画。毕加索让他认识到,存在于艺术家和佛朗哥内心中的西班牙怪兽,具有普遍的意义。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4df9cb9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