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汉文人诗》,欢迎阅读!
东汉文人诗
教学目的:了解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概况,了解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就及七言诗的特点。
重点:《古诗十九首》的成就 难点:七言诗抒情言志的特点。 一、导入
东汉文人尝试写五言诗的热情大增,因之,五言取代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但多附于赋尾,作为赋的一个部分。东汉文人诗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
二、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汉初诗坛较为冷落,原因之一是诗体的守旧,缺乏创新。当时文人写诗,主要因袭《诗经》以来的四言体或模仿楚辞体。
新颖、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民歌中产生。在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开始出现。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法质朴。内容有关西汉孝女缇萦救父之事,作者只是隐括本传,缺乏文采和形象性。但因为是开创之作,成为“咏史”诗歌正体。
班固的《竹扇诗》是完整的七言诗,但原系于赋尾,作品未能独立。此诗描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及形制、功用,风格质朴。
张衡《同声歌》是描写清丽、细腻的五言诗,多用比喻、排偶,措词奇妙,兴寄高远。
其《四愁诗》为骚体七言诗。全诗四章,章七句。每章首句中间有“兮”字。因此还算不上完整的七言诗。诗写欲报美人之赠而不可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一般认为,此诗有政治上的寄托。在诗史上,开七言歌行先声。
张衡还有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因附于《思玄赋》而未能独立。诗文抒写人生有限而河清之世难待的苦闷。
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则长于抒情。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诗文抒写爱情,情感真
挚。秦嘉夫妇因为“少小罹茕独”,共同的遭遇使两人婚后相互培加珍视。面临离别,痛苦怅惘难以排遣。语朴情真,十分感人。
二、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三人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乱世文学的特征。蔡诗的忧患意识,郦、赵的批判意识,都很突出。
三、《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桓、灵时期,是一组无主名的文人五言抒情诗。最早著录于萧统《文选》。内容多为游子思妇题材,写离愁别绪和仕途失意,情调感伤,风格韵味大体一致。
《古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为五言新诗体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创作背景。东汉后期,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统治者以儒学取士的制度名存实亡。大量士子为寻出路,背景离乡,游学游宦而无结果。于是仕途失意之感成了这时期文人诗的重要内容。而士子们远离乡里,又自然会有许多羁旅愁思。与游子思归相对,还有若干思妇的悲哀苦闷。因之游子思妇成为《古诗》重要内容题材。
四、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九江)人,曾祖陶侃,东晋初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与父做过太守,县令一类官职,不过到了他,家境已败落。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因父早死,生活较为贫困,在儒家思想熏陶下,青年时代,便有大济苍生壮志。但由于社会黑暗、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朝政混浊不堪,桓玄,刘裕等军阀多年混战。一般官僚都附凤攀龙,荒淫开耻,另一方面,门阀土族制度发展到顶点,庶族寒门之人遭到无理压抑。
陶渊明既无力改变现状,又不愿同流合污,建功立业理想与现实污浊黑暗发生尖锐冲突,这冲突矛盾贯穿了其一生,一方面表现为出仕与归隐的反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苦闷、悲愤。29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隐,后来一段时间便过着时仕时隐生活,出仕原因一是为实现理想,二是为解决生活困难,但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实现理想根本不可能,便又归隐。归隐在家期间,参加农业劳动,写了不少田园诗,41岁时,任彭泽令,其《归去来令辞兮》中交待了原因:“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显然由于家贫,但不足80天即辞去,据《宋书》载:郡遣督邮至,县吏日:“应束带见之”,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陶渊明是魏晋风流一代表,这种人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诗意人生,清高超俗,任性自适,非官场礼仪所能束缚,这也许是这次辞官重要原因。
陶渊明此后便彻底脱离官场,这是理想完全破灭后一条洁身自好生活道路,他在家乡有自己田庄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较安宁,有时他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后来由于天灾人祸,生活境况愈来愈恶化,但始终不愿出任。朱熹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一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后期生活十分贫困,诗中云“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常要向人乞贷度日,在艰苦生活中,陶渊明思想更接近了人民,更深刻认识到人民苦难,其诗文,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民思想与愿望。
陶渊明思想,儒、道、侠都有,青少年时期儒家思想占主导,渴望建功立业,儒家思想实际上贯穿其一生,归田后,仍关心时事,诗中不时流露对时政不满,壮志难酬愤怒,不愿出仕洁身自好,也是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反映,他要保持自主做人准则,道家思想、玄学对他亦有影响,诗文中有77处用了老庄典故。这有社会风气原因,他用道家思想来消极与统治者对抗,完善自我人格,由于玄学影响,他崇尚自然,以自然为人生最高境界,贫困日子里,饮酒、采菊,希望保持自我本来天性,尽管这种潇酒的深处是沉痛。对自然追求影响到他诗风:平淡自然。
陶诗分类: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五类。(教材P75)。
田园诗以描写田园景色,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为陶所开创,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与山水诗不同,山水诗主要写自然风景,是诗人这一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但二者往往并称。
陶渊明大多数诗作为田园诗,且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从主要内容上体现于以下四点: 1、描写恬美静穆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心情。这些诗写出了大自然之美,表明作者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P327上二)诗写了归田原因,描写了农村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乐趣,表现出对上层社会厌恶,对村居生活热爱及回归田园后欣慰畅快之情,再如《饮酒》其五(P335)写诗人隐居生活悠然自得心境,作者从黄昏时山景美好中,悟出了归朴返真人生哲理,景情理融为一体,蕴涵深邃,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不少诗篇写诗人登高、饮酒、赋诗、读书、与朋友谈心等,都表现了农村幽美宁境与悠然自得心境。如《移居》“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朋友高谈阔论,共赏奇文,闲适而又高雅,又如《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写夏日阴凉,心情无比畅快。
显然作者是真心喜爱田园生活,没有矫情与伪饰,尽管没有揭示农村生活的矛盾,这是因为他把田园看成净洁之地使用使然。田园美好反衬了官场丑恶,亦表现作者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决心,有积极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4a429c29e314332386893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