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答案》,欢迎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
1.解析:A项,“曝”应读“pù”。
2. 解析 A.靥yè,余读yǎn;B.陨yǔn,余读yún;C.全读jiān;D.蜩tiáo,啁zhōu,调tiáo,倜tì。 答案 C
3. 解析:A项,熟:仔细。 答案:A
4..解析:A项:四方之人;文与可的态度及话语。B项:兼词,之于。C项:把„„当作,做成;认为D项:赠送;遗留。 答案:B
5. 解析:D项,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答案:D
6. 解析:A项,“贵重”古义为“看重”,今义为“价值高”;B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答案:D
7. 解析:“并最终将豪放词的创作推上了巅峰”一说不对,推上巅峰的应是辛弃疾。 答案:D
8. 解析:庖丁解牛,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和技艺应精湛纯熟。轮扁斫轮,强调“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答案:AC
9. 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焉”,均是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B项中“焉”是代词,C项中“焉”是代词“哪里”,D项中“焉”是代词。答案:A
10. 解析:了然:清楚,明白。 答案:D
11.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赋”都指一种文体。 答案:B 12. 答案 D
13. 解析 A.均为连词,表修饰;B.均为动词,做;C.均为“把„„当作”;D.前,这么,这样的,后,表约数。 答案 D
14. 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B项“蹑”①是“踩”;②是“跟踪,追随”。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答案:B
15. A.许:如此。答案:A 16. D 17. D
18. 解析 B项“兔起鹘落”,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书法笔势飞舞。 答案 B 19.B(A 因为,介词来,连词,表目的;B两个都是“才”的意思,副词;C 承接连词 修饰连词;D 他的,代词表诘问,同“岂”,副词。)
20.A(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表现的是苏轼同情衙吏,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文中没有表明苏轼是因为才学优异而任此职务的)
21.D(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B欧阳修特录他中乙科错;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错,除是任命官职。)
22.(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3分,给分点是“见” “是” “得”)
(2)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入翰林。(2分,给分点是“自” “故事”)
(3)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
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等到他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修订六论,先前写作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列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为翰林。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必成大器,将来自当被天子任用。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再采用他,那么人人不再有不赞成的言论了。现在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的职位如何?”韩琦说:“记注与制诰是相邻的职位,不可马上授给他。不如在馆阁中选择接近皇上的职位给他,且召他来策试。”英宗说:“策试他不知他能不能考上,如果苏轼不能考上呢?”韩琦还是认为不可,等到他策试二论,又入三等,才得以任职史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4a31632941ea76e59fa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