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育率变动理论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
生育率变动理论的发展历程
1.人口转变理论
19世纪,欧洲生育率变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开始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转变。1909年朗德里(Adolphe Landry)将欧洲人口变化过程进行描述并将转变模式分成了三个阶段,后汤普森(Warren Thompson )、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 )对三个阶段进行修改形成人口转变理论。随后,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 )又提出人口转变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工业化之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出生率保持稳定,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死亡率开始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出生率和死亡率差距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第三阶段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出生率、死亡率都下降,但出生率下降速度落后于死亡率下降速度,这个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第四阶段是完全工业化阶段,出生率在更替水平波动,死亡率继续保持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降到零或者零以下。但是人口转变理论遭到了挑战,一方面,它并没有解释死亡率为什么会先下降以及生育率的下降会比死亡率滞后多 少,另一方面,该理论只是说明工业社会发展会导致生育率下降,但是没有明确说明多大程度的发展能引起生育率的下降。而且人口转变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后,人口转变就会结束但是一些欧洲国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后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下降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现象。所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生育率在更替水平后继续下降的原因试图完善人口转变理论。1956年戴维斯(Kingsley Davis)和布莱克(JudithBlake)提出中介变量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对生育率的影响是通过一些中间变量起作用的。他们将生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交配,怀孕,分娩,提出了影响生育过程的一系“中介变量”。但是邦加茨( John Bongaarts ) (1978)分析发现,对于影响生育率水平的所有中介变量中不是所以因素都同等重要,提出了四个主要因素:已婚妇女比例、避孕、产后不孕和人工流产,邦加茨认为通过这几个中介变量就可以估计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2.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
由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后继续下降的情况,第一次人口转变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所以1986年荷兰、比利时学者、pan de Kaa和Lesthaeghe发表文章,补充人口转变理论的不足,挖掘其深度、广度及其背后
作用机理,形成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Van de Kaa (1987 )认为相比于第一次人口转变,第二次人口转变有了四方面的转移:(1)生命历程开始趋于多元化;(2)结婚年龄推迟,人们开始接受同居,同性恋得到社会认可;(3)两性关系趋于平等;(4)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生育意愿降低,生育年龄推迟以及终身不育和婚外生育现象增多。“第二次人口转变”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对生育转变进行了论述,说明造成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提高生育率。 3.低生育率陷阱
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1.3以下,进入超低生育率水平,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Billari (2008)预测,如果总和生育率在45年间一直维持在1.3及其以下,那么总人口将会减少一半。所以总和生育率是否会回升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Lutz和Skirbekk于2005年,提出了“低生育率陷阱”的概念,认为其存在人口学机制、社会学机制、经济学机制三个“自我强化机制”,生育率一旦降到某一特定水平,在三个机制共同强化作用下,生育率就像掉入陷阱很难出现回升。人口学机制指的是在人口负增长惯性的作用下,出生人数减少,未来育龄妇女的人数也会相应减少,再一次导致出生人数减少,那么出生人数就会不断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社会学机制指的是个人理想家庭规模,年轻一代生活的家庭规模较小,受父辈影响,希望生育较少的孩子,从而影响实际生育数量。经济学机制一方面指的是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剧,社会经济受到影响,年轻人预期收入降低;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物质消费高,预期收入的降低以及花费的增加,使得她们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因此通过减少生育数量、推迟生育年龄降低花费。但Lutz ( 2007 )认为有两个因素会使得生育率有所回升一个是有效的生育鼓励政策另一个则是进度效应减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49d9e45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