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偶像崇拜》,欢迎阅读!
偶像崇拜论文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把某些特定人物作为偶像来崇拜的现象,即为“偶像崇拜”。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大众传媒的强势洗礼下,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也日趋强烈化和鲜明化。本组在校园进行了调查,共分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9份。
一、调查的主要发现
⑴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
调查显示,对于崇拜偶像的经历,26.1%的学生回答曾经有过,20.8%的学生回答正在经历,9.9%的学生回答没有经历但想经历,32.7%的学生回答没有经历过也不想经历,9.6%的学生回答曾经经历过以后还想经历,0.3%的学生回答曾经经历过以后不想再经历,0.7%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显然,有56.8%的学生曾经有过或是正在崇拜某些他们心中的偶像。
艾里克森(E.Erikson)在其心理社会化的发展阶段中提出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特质为“认同与角色混淆”,大学生在界定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模仿的对象特别重要。因此,大学生作为介于成人和少儿的中间群体,迫切寻求自我认同并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他们需要有喜欢的形象来引导,而偶像(优秀的外形、才艺、品质等等)便向他们提供了参考的模范。
⑵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呈现群体性
偶像崇拜是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什么对象,他们都表现在一组或一群人身上,而非个体或少数人的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从众现象,是对多数人的盲从,不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有一种孤独感。作为离开家庭、要逐渐融入集体生活的大学生而言,周围同伴群体的认同和信任尤其重要。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将偶像崇拜看作一种时尚而去崇拜同伴们公认的偶像,进而使自己与周围同伴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融为一体而避免群体的压力。
⑶大学生的偶像呈现多元化
在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时发现,大学生的偶像除了一些歌星、影星外,也逐渐从才华、个性、人格魅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来选定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
⑷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方式趋向理性化
在回答是否会模仿所崇拜的明星时,66.7%的学生选择不会,41.6%的选择会。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大学生成长历程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替代性体验”来释放心理能量和解放潜在欲望,缓解学习压力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境。但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有超过二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不会模仿偶像”,有53.5%的大学生选择不会投入较大精力去从事支持与偶像有关的事情,例如向杂志社索要偶像的信息或是花费大量金钱去亲眼目睹偶像一面。现代大学生们对偶像的崇拜方式逐渐理性化,不再盲目崇拜。他们有选择性的接受偶像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带着审慎的眼
光看待自己崇拜的偶像们。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消极效应
偶像崇拜在心理可塑性最大的青年时期,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偶像的成功因素能为崇拜偶像的大学生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偶像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调整崇拜者的意志和行为,丰富和充实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但是,过度的偶像崇拜就会带来相当恶劣的消极效应。
⑴ 目性。
盲目性就是崇拜者在没有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选择。大学生如果陷入盲目崇拜,崇拜的结果不但会与其本来愿望相反,而且会加剧自身所处的不利状态。部分大学生确信其偶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或者虽然看到偶像有不足之处却情绪化的拒绝接受现实,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也不加分析的认同和效仿。
⑵ 热性。
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如,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上网热”、“考研热”等狂热的崇拜现象,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缺乏科学分析和不能冷静地调控情感的狂热崇拜心理。还有部分学生沉湎于对某些或某个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在这种自我迷茫状态下,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象
⑴尊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最初阶段,崇拜大自然;人在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作为参照物来仿效,偶像就应需产生了。因此,我们应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尽管大学生偶像崇拜常常背离一些教育者的良好期望,但我们仍然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现象。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的“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现象一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需要有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在此期间,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性的表现。成人对这些行为过于忧虑、责备和压制都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而要以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时间来整合自己、发展自我。同样,对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我们也应持尊重的态度。
⑵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正确选择崇拜的偶像
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如何正确地看待偶像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如果选择正确,这位偶像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
要作用,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反之,不好的偶像则会伤人神气、误人志向、毁人前程。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涉及自我的认识问题更关心,他们强烈期望能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更希望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他们常常把这种迫切性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关注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常常自觉参照社会上流行人物或媒介中宣传的名人、伟人、偶像等的品质,力图将他们的品质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论这个偶像是否对其有帮助作用,都有可能被其“照单全收”。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处世态度、生活追求、价值观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突出这种不同,证明自己的独立,他们常常有意识的做一些长辈或社会所不期望的事情。因而他们在选择偶像时也愿意选择一些并非父母和教师眼里理想的偶像,但却更能接近于他们心理需要和年龄个性等特点的人物,如青春、活力四射、随心所欲、很快成名的影视歌星及体育明星,而对父辈们大加赞赏的、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军人、老师、伟人、名人、英雄、科学家的偶像崇拜就少了。因此,特别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思维,正确地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父母与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偶像评判的角色,用多种声音、从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层面冷静地评价各种偶像,给大学生提供理性思维的广大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4768008581b6bd97f19ea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