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注释二则:“杂”“甚矣”

2023-02-02 08:0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愚公移山》注释二则:“杂”“甚矣”》,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二则,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愚公移山》注释二则:”“甚矣

作者:王 张明辉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9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愚公移山》一文,选自《列子·汤问》,其中有两则注释有待进一步斟酌。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12月第1版)注:〔杂然相许〕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

课本把杂然解释为纷纷。纷纷的意思是:1.形容词,形容(言论、往下落的东西)多而杂乱;2.副词,表示(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两个义项用在此处,都不甚允当。其实这里的应解释为共同杂然是形容异口同声的样子,但强调的是共同

《说文·衣部》:杂,五采相合也,从衣集声。从此释义,我们可以看出的本义由两个义素组成:一是不同的事物,二是聚合在一起。因为事物的聚合必然是多方的,所以在使用中第一个义素常常脱落,只剩下后一个。如《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韦昭注:杂,合也。《吕氏春秋·仲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高诱注:杂,会也。

聚合义引申出皆、俱义。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杂烧之与上文皆烧相对,其义相同。又如《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韦昭注:杂,犹俱也。再如《汉书·隽不疑传》: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颜师古注:杂,共也。《汉书·韦贤传》:是时王未就国,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条奏其对。上面这四句话中的处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已经虚化为表总括的副词。这样的例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赘引。

组成杂然,多强调行动上的一致性,可解释为共同、一同。《公羊传》东汉何休《注》中有数例:

1)诸夏之君宜杂然助之,反因其困而伐之。(《僖公二十三年》) 2)陈坐欲与中国,被强楚之害,中国宜杂然同心救之。(《襄公六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刺诸侯既取虎牢以为蕃蔽,不能杂然同心安附之。(《襄公十年》) 4)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数年,然后归之,诸侯杂然侵之。(《定公四年》) 例(2)(3杂然”“同心连用,义甚显豁。例(4)《公羊传》原文是: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可证何休注杂然侵之是指诸侯一起侵楚。

还与组成共杂,如《汉书·贾捐之传》:乃下兴、捐之狱,令皇后父阳平侯禁与显共杂治。所以说,在上古、中古共同、俱的常用义。杨伯峻《列子集释》杂然相许引晋张湛注:杂犹佥也。qiān全、都义)张湛的生活时代与《列子》成书年代很近,所以,张氏对此词很了解。他的解释是可信的。

另外,《汉语大词典》杂然条第4个义项是:都;共同。《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列子·汤问》:杂然相许。张湛注:杂犹佥也。《新唐书·愬传》: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祐之罚,将吏杂然不解。’”这一解释非常正确,且其例证的代表性也很好,不仅溯源到了先秦,还推演到了唐代。 2.甚矣,汝之不惠。

课文注:〔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惠,通,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甚矣放在前面有强调的意味,这都很正确。但是说太、非常的意思,就值得商榷了。汝之不惠的语法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汝之不惠成为一个句子成分,作主语。甚矣在句中作谓语,而太、非常都是程度副词,是不能做谓语的。

其实在这里是形容词,意思是严重、厉害、过分。这句话可直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了

严重、过分义,古书中常见,古汉语词典里大都能查到,我们不再举例。但需要补充的是:常在口语中作前置谓语。如:

5)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庄子·渔父》) 孙雍长教授译:渔父说:咦,你好学真够强烈的了。’” 6)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庄子·渔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孙雍长教授译:渔父的脸色变得有些凄凉,说:太厉害了,你的难以觉悟。’” 7)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庄子·渔父》) 孙雍长教授译:孔子……说:你的难以教化也太厉害了。’” 8)曰:甚矣,子之不达也。(扬雄《法言·问明》) 李守奎教授译:回答说:你的不通达也太过分了。’”

孙、李教授的直译还是比较规范的。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翻译还是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为好,凡能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的地方,应尽量按原文句式对译,因为中学生刚刚接触古文,笼统的意译容易让他们形成错误的认识,教科书中的翻译把谓语译成了状语,句式变化较大,容易误导学生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来理解

参考资料

1〕《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孙雍长译《庄子》,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4〕李守奎《扬子法言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c6061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