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2022-06-18 14:37:0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周贞定王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与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之一。

《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分内、外、杂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楚辞

《周易》

《山海经》 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 儒效》也称国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是后人研究《诗经》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与有关的

.


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大、小雅《毛诗序》说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孔颖达疏则云: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体,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九歌》《九歌》本是古代乐歌,据说它是启从天上偷来的。《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九歌》中共有十一篇,与题目所示的不合,历代学者多有解释,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

.


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P" ]0 A; 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XX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互见法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时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显示。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801636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