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学习无用论”

2023-02-16 13:20: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再论“学习无用论”》,欢迎阅读!
无用,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论学习无用论

作者:吴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8

: 在一股股学习热下隐藏着学习无用论的实情,学习已从目的降格为找工作的手段了。高职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通过金钱学习的对比,本文对目的和手段的二元论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人才能摆学习无用论的强制,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习无用论实用主义

20世纪90年代,“学习无用论盛行。那时的学习无用论认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学习有用还是无用。今天的社会似乎不再有学习无用论的口号了,但只是似乎而已。学历是找工作敲门砖”,没有学历岂能找到好工作。说得再简单一些,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如今,人们不再提什么学习无用论,反而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浪潮:学习计算机热、学习外语热、考证热……仔细研究一下这些热点”,可发现它们始终有一指向,那就是工作。可见,学习已成为找工作手段,学习已不再是自在自为的本身。如此分析,目前社会中的学习浪潮恰恰根植于学习无用论”,学习本身无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去找工作社会上屡禁不止的假文凭现象不正说明假文凭的存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是合理的吗?

学习为何本身已成无用”,以至于如果学习者不为了某个学习之外的目的而去学习已成另类?为什么理工科招生火爆而文科渐渐地无人问津?要追问这些现象的根源,我们还应看看现在的社文化、精神状态的大背景

当今社会伦理以功利主义为导向,一切事情都放在有用无用的功利背景下来考虑,物本身的意义无人追问。

在功利主义背景,在强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中一些不怎么实用的基础课程几乎成为多余。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某一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而如今人们对这个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多误解。浅层次的误解是技能型仅指动手操作,深层次的误解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为了就业。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并不是为了培养人的就业。如果由于基础课程偏重理论而不利于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好处就删减基础课程,则恰恰表明了高职院校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偏离。教育只能以教育本身为目的,而不能以教育之外的某些内容为目的(例如,以就业为目的)。否则,教育就降格成为就业这个目的服务的手段了。当然,此处并不是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重要。但大学生的就业现象中有一点令人感到惊讶:许多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与其专业并不对口。一方面,针对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业而过分强调专业,忽视基础课。另一方面,设置得过窄过细的专业却对大学生的就业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知识的目的是不是实用”? 哲学中的实用主义一直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基础。对于认识与劳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使德国教育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派提倡以实用知识为主的职业教育,另一派则提倡文化教育。实用主义从哲学的高度指导着德国的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涉及劳动与认识的三重关系是通过以下方式,即认识源于劳动;认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指导劳动过程;人的世界是一个人为的世界并且是人反作用于世界的实践结果[1]德国著名哲学家舍勒对实用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认为知识除了实用的目的以外,还应该从更高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知识总是服务于某物的生成’,因为知识的目的本身不可能是知识。知识必定有其终极的本体意义。知识的目的有三种:知识服务于:(1)世界及其根据的生成;(2)位格的生成;(3)人从实践上对自然的控制。在《形式主义》中,很容易发现三种知识类型之间存在着奠基次序。最高的知识是救赎知识,接下来是本质和文化启蒙知识,再接下来就是控制自然的知识。”[2]舍勒从本体论高度对知识目的的思考给了我们启发。实用主义认为的那种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仅仅是知识的目的体系中最低的一层,把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过分突出强调以至于忽视了知识的两个更高层次的目的,这已经造成西方心的失序。这种心的失序表现在人把自身理解为从事劳动的具人而不是理性存在,更不用说理解成爱的存在[3]

舍勒从本体论角度对知识的哲学思考对当今高职教育中对人的培养的忽视也是一种警示。高职教育传授的知识不仅仅是实用”,高职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 伴随着功利主义的是技术理性的突进,一方面人类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社会的精神、文化却日益萎靡,人处于无根状态,始终被功利逼迫着向前直冲。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对此早有警觉。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理性正在把人连根拔起。原子弹的光亮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当技术理性的统治达到这个程度时,人类的前途已危在旦夕。虚无主义蔓延,人的精神寄托何?

哲学家善于提问,并且提问总是恰到好处,提问直指前提本身。海德格尔说:“问乃思之虔诚。哲学家提问:终有一死的人在功利的催逼下追求什么呢?立刻把人引向一个新的问题域。若无此问,人是看不见这个问题域的。

哲学家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使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学习无用论这一现象。学习为了什么?“学习为了工作这一答案此时已大有可疑之处。找工作是为了给人提供物质保证,但更多面包仍然只是面包。人的一个强烈的、不可完全压抑的需求是精神追求。按照人本主义理学的分析,满足了物质层次欲望的人应该朝向更高的精神层次去发展。但这只是人本主义理学理论的一个应该”,现实并不如此。

学习作为人的精神追求的表现,本身就是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本身就是自在自为的目的。学习之外的任何目的(例如找工作)学习降低到手段的层次是本末倒置的。手段和目的的二元论一直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此,学习与金钱作一比较是发人深省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作是为了赚钱,金钱本身作为手段却被现代人当作最终的目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家西美尔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人们将货币——一种获得其他物品的纯粹手段——看作一件独立的物品;货币的整个意义只是作为过程,只是作为通向一个最后目标和享用的一系列步骤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心理上这一系列步骤中断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对目标的意识就会停留在金钱上。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作首要的追求目标,由此,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满足,都与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内心中,货币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条件成长为最终的目的。而只要达到了这个目,就会无数次出现那种致命的无聊和失望,这在那些攒下一笔金钱后退休食利的商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促使价值意识集中在金钱身上的那些环境不再存在之后,金钱自己就暴露出作为纯粹手段的特征,即一旦生活只关注金钱,这种手段就变得没有用处和不能令人满意——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4]

金钱从纯粹的手段跃升为最终的目的,学习却从目的降格为找工作的手段。学习本身越来越被人们忽略,以至于只要能找到工作,学习就完全被扫出视野。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父母在这种就业压力下选择了让孩子高中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而完全不考虑大学教育学习因素。他们的理由显得很充分”:与其让孩子大学毕业后失业,还不如早几年工作赚钱。

从金钱和学习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价值欺罔已达到了何等的程度。现代社会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令人赞叹,社会的精神、伦理状况却不容乐观。我们看到一股学习下隐藏着学习无用论的实情。只有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人才能摆脱学习无用论的强制,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的满足和快乐”,才能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5]

参考文献:

[1][2][3]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19,225,219. [4]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社会风格[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5]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74cb2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