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作家笔记(毛姆文集)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作家笔记(毛姆文集)读后感1500字
“我从没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毛姆如是说。从一八九二年他十八岁开始,毛姆就养成随时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一九四九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毛姆从他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的按语,出版了这本《作家笔记》。这无疑是毛姆最为重要也最为真实的作品之一,等于是在正式放弃虚构文学创作后将他“写作素材的仓库”亦即他创作的终极秘密公之于众了。虽然之后还出版了《随性而至》和《观点》这两本随笔和评论集,《作家笔记》可以看作毛姆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终点,是他对自己一生漫长的文学生涯的告别。 作家笔记(毛姆文集) 读后感
大多人什么都看不见,我却能把眼面前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毛姆在笔记上留下的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好久。毛姆说自己能把眼面前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这个“能”,我认为不是具有了某种能力的能,而是掌握了某种方法的能。反过来说,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看见,而是他们没有学会像毛姆那样去看。毛姆是怎么看的呢?读完这本笔记我发现,毛姆不像大多数人那样,仅仅用眼睛看,他更是在用笔看。
这本笔记里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毛姆随手记下的见闻。新认识的某人,才涉足的某地,今晨海上的朝霞,昨夜月下的沙滩。一只鸟,一棵树,一次潮涌,一场舞蹈,没有什么能被毛姆放过,他随身带着笔记本,笔耕不辍。一九零四年之前,毛姆的笔记中有很多练笔的痕迹。他经常变换着不同的文风,尝试将法语中的流行写法引入到英语表达中。有些段略充满了各种形容词和比喻句,就像是刻意在练习修辞技术。但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笔记的风格变得稳定而一致。就是我们在
他小说里读到的那种风格,简单的词汇和句式下冷静而精确的叙述风格。
之后三十年的笔记中,我几乎没有发现他的文风再发生什么变化。可以说从一九一四年起,毛姆不再需要通过笔记来练习写作了,可他的笔记却越写越多了。这也许并不稀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作家收集素材是必须的功课。但只有作家自己才知道烂笔头的真实作用,写下一段文字,除了能为今后的创作留下素材,这一行为更大的价值,是把眼前看见的现实用文字的形式转化成自己的意识。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写下的东西才是自己真正看到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毛姆说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什么都没写下来。 人对信息的感知都是被动的,但要想真正获取信息里的内容则需要付出主观的努力。吃着爆米花看电影,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你的视线从未离开过银幕,可你真的获取到了多少信息呢?恐怕大多数人在挠了半天头之后,给出的反馈只是好看或者不好看。 从信息学的角度说,如果一部电影的信息量是10,000,000,000比特(约1GB),好看/不好看这一反馈的信息量只有1比特,信息丢失率为99.***-*****%,说这是什么都看不见并不过分。
世界无时无刻不涌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又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大多数人对于看到的一切无动于衷,任凭它们来去匆匆,这便是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所见所感有了反思,我们才真正睁开了双眼。所谓用心观察,正是看完之后仔细回想的过程。而不停地通过回想来确认刚才看到的事实,大概是作家们不停笔记的真正目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如今大行其道的数码科技的恐怖。每当要记下一些见闻的时候,我们拿起的早已不是纸笔,而是“四千八百万智能三摄”。自动识别,自动对焦,前景提亮,背景虚化,一切都是由AI完成的。当我们在朋友圈里晒出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照片里所展现的究竟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还是AI看到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思不能仅仅停留在脑海里,它必须通过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4f6736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