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咏史》赏析附译文(20200609063653)

2022-11-11 18:17: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戎昱《咏史》赏析附译文(20200609063653)》,欢迎阅读!
译文,20200609063653,赏析,史》
戎昱《咏史》赏析附译文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 史。 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 统治者结

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 象征。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 汉族称

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 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

故称。

辅佐:辅助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 而朝廷一

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 “和亲 ”的政策),

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 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 与通婚之

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 ?] 把王昭君嫁给匈 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 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 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 “和亲 ”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 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 君主的圣

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 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 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 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 对唐王朝

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 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 “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 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 国家重

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 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

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 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 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 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2bda6d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