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欢迎阅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⑷。而今识尽愁滋味⑸。欲说还休⑹。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作品鉴赏。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
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13ec4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