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2022-04-22 07:07: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欢迎阅读!
孟浩然,广陵,黄鹤楼,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 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


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多江边送别的场面,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fdcde7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