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拓展
——市古诗教学竞赛听课有感
安西中心小学 卢香兰
2013年11月27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赣州市小学语文教师古诗文课堂教学竞赛的参加学习。对此,我作了以下总结:
1、有层次、多形式的读已形成规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短小精悍,更要多读,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都有这个意识,但具体应该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心里并不太清楚。我通过20位参赛教师的古诗文的教学,发现他们在读方面,似乎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首先是字正腔圆地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读饱满。其次是有板有眼地读,按照划分的节奏读。再次是绘声绘色地读,结合诗中的字词,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情感把诗句读好。在初读部分,20位教师也有相类似的教学流程:指名读,师评价→生齐读,师评价→师配乐范读,生听出节奏,生评价→指名有节奏地读,师生评价→生齐读。
有一遍又一遍的咏诵中,师引导生读出古诗的韵味,特别很注重学生在初读时的自读自悟,当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时,老师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读?学生就会回答他们从诗中读到了什么 ,所以才会觉得要这样读。学生能用自己的感受来体验,或许这就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注重学生多形式的读,如兴国实验小学的胡蓉老师,在《忆江南》这一课中,有这一句“能不忆江南?”,胡老师就借助对江南的喜爱读,对江南的赞美读,对江南的留恋读的形式,让学生喜欢上了读古诗、学古诗。而在悟诗句阶段,各位教师更注重用以下方法。
2、有情境、有训练的拓展起了重要的铺垫。 ﹙1﹚拓展时代背景
古诗是时代的产物。了解创作背景对理解古诗很有帮助。如执教《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教师,对宋代“靖康之变”这段历史,利用视频、图片、音乐的方式很好地呈现在学生眼中,从而更好地理解“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理解了南宋朝廷的无能和昏庸。
﹙2﹚拓展作者生平
“知其人,才能懂其诗”,这次有八位老师是讲授陆游、杜甫的爱国诗、李白、高适的离别诗,教师很善于挖掘作者的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跨越千年的历史拉到现实,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如安远的何金香老师执教高适的《别董大》时,把当时董大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背景呈现给了学生,学生自然就能想到董大在与朋友分别之际的情愫。
﹙3﹚拓展诗歌情感
借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来拓展诗歌的情感,这会让悟诗情变得更有效,更快捷。如大余南安小学熊庆芳老师在执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结合视频营造情境,抓住“泪”字设计了一个拓展突破点:
“遗民泪尽胡尘里”,当你看了视频之后,你觉得处在金军沦陷区的遗民会为什么而“泪”呢?生的汇报有:为流离失所而泪,为家破人亡而泪,为朝廷无能而泪,为国家耻辱而泪……一个“泪”,对诗歌的解读就丰富起来了。
﹙4﹚拓展主题组诗
古代诗歌的主题十分明确,如送别诗,爱国诗,思乡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如这次学习,20节课中,有6节课是爱国诗,4节送别诗。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把与这主题诗句融入课堂。如全南实验小学的刘明凤老师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安远的何金
香老师执教高适的《别董大》时,都会把学生以前学过的送别诗积累呈现在学生眼前。如:
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以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以话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以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样的拓展巧妙地采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而且初步领会了这类诗歌的表达方式 ,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这种主题式的古诗学习,对于高段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效的。
同时,对于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陆游等有名的诗人,在学习他们的诗作时,可以根据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起到烘托主题的效果。如信丰陈毅希望小学的夏春健老师在执教《示儿》一课时,不单单就就陆游的这一首诗,他把作者一生忧国忧民的作品都呈现在学生眼前。
20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40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 52岁:“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68岁:“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5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从中可以使学生可以很轻易地读出陆游的爱国情怀。而于都天润实验小学的李声华老师在执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突出收复失地后杜甫内心无比的喜悦“喜欲狂”,李老师巧妙地借助了杜甫之前的另一诗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国忧民以致“不胜簪”的对比教学,很好地揭示“诗圣”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而这种拓展,也能起到“精读其一首,读懂一诗人”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对诗人诗作的探究,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场景 在古诗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感悟其中借景抒情的方法,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诗中描写的场景在脑海中变得丰富起来。如果教师在此时能为学生设下必要的拓展模式,学生的联想和感情会更轻易地反馈出来。如会昌小学的宋文华老师在执教《天净沙·秋思》时是这样引导拓展的:
我觉得------------最能让我感受到秋之凄凉,我仿佛看到了-----------------------
文清实验小学的黄健梅老师在执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诗句,为让学生很好地体现辛弃疾统一中原的决心,黄老师是这样设置拓展的:
青山遮不住的是激情,一种澎湃的激情; 青山遮不住的是------,一种--------------; 青山遮不住的是------,一种--------------; 青山遮不住的是-------,一种-------------。 文中最后一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的叫声是这样的“行不得也——哥哥”,于是,黄老师结合作者的心境,时代背景,以及多媒体图文资料,又进行这样的拓展:
这声声鹧鸪不断提醒着辛弃疾, ------------------------是行不得的; ------------------------是行不得的; ------------------------是行不得的;
从而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思考中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好的把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e2f6d4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