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2022-03-30 08:15: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平移,北师大,下册,教学设计,旋转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中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细绳、扣子、方格纸,风车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 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讲授新课 1、看一看。

看图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这是平移现象)

看小风筝转动。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 结合刚才的两个现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2、说一说。

1)出示课本其他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学生说一说。

问: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旋转运动有:电风扇转动等。

平移运动有: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 3、做一做。

1)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2)教师指导学生,做旋转运动 取学具(细绳、纽扣),细绳约45分米长;细绳一端系着纽扣,一端抓在手上;手腕使劲,使纽扣做旋转运动。明确这个运动是旋转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做平移运动 取一物体摆放在桌面(如笔盒等);将问题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包括斜向运动)移动。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平移运动 4、试一试。 1)出示图形。(课本20页图)

2)提出问题: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几格?(向下平移1格)

1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你是怎么知道的?(整个图形比原来图形低1格;图形的底边比原来的底边底1格;三角形的顶点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底1格等。

4)指导学生以三角形中的某一点(如顶点)为标准,观察它的平移方向和位置,然后判断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或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三、指导看书

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完成课本第20页试一试中的填空。 3、有不理解的,提出问题,教师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1)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

2)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 五、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旋转: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b76c8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e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