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和近

2022-04-08 19:02: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远和近》,欢迎阅读!
远和近
作者其人: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e)(1900-1938),美国作家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沃尔夫是第一位超越地区而广受好评的美国作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评论都把沃尔夫看作少有的天才。威廉·福克纳把他列为当代美国作家中的第一位,自己退居第二位,帕索斯第三,海明威第四。福克纳对他这种排列作了如下的解释:“我把沃尔夫列为第一,因为我们都失败了,可是沃尔夫最能尽力而为,想讲的最多,因此他的失败最为杰出„„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全力以赴,想把话全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加以扬弃,而希望把人类心灵的所有经验原原本本的放在一个针头上。 沃尔夫的影响力延伸到著名的“垮掉的一代”作家群如杰克凯鲁亚克 ,雷布莱伯利和菲利普罗斯等。

他共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分别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网与石》《你不能再回家》

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包括《远山》《从死亡到清晨》等。

关于叙述视角: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同意)《远和近》采用的是内聚焦型的视角,整篇文章都严格地按照一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全文主要以火车司机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转述他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心理活动,有时候也作为旁观者去猜测他的感情。

(方林燕和肖文灿同学从审美距离的角度分析)“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之前,司机的观察位置始终在“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驶过的那辆特快列车上。从这个观察位置看,司机看到了“一座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看到了“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看到了“会成熟的葡萄棚”,看到了“屋前三棵大橡树,夏天会有大片整齐地树荫”,看到了“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对司机来说,都“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他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了她们。”从这一部分来看,司机与小屋的物理距离是“远”,然而在心理距离上则呈现得“越来越近”。他感到对小屋无比的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所以,“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 “这一天终于来了”,司机退休了。此刻司机的观察位置随着他一步步朝木屋走去,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距离大大缩短,而随之而来的突转使心理距离“拒之千里” 小说物理距离设计,展现着心理距离的微妙。物理距离的“远”,心理距离的“近”,他们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的结局打破了这一平衡,当司机走下列车,走出车站,改变他二十多年来的“观察位置”,拉近着他与小屋、与母女的物理距离时,同时也在不断地拉远他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结局与开篇的强烈的对立,心灵感受上的两种极端,形成了远和近的内在张力,揭示着作者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迷惘。

(吴晗燕同学认为)一些意象的设计也是体现“远”和“近”的。例如,火车、铁轨和司机,人生的路就像铁轨不断延伸,火车向远方开走时由近及远,从远处开来是由远到近,体现着远和近之间的对立转化关系,铁轨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来往的火车,司机就是主宰“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人,客观世界不因主观想象而改变一样,对于距离的感知,取决于自身的情感态度和思考。小说中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至极的事物,草原、小镇、橡树、葡萄藤等等,司机也是普通人,作者要体现的就是美国人的平常生活,摆脱故弄玄虚的手法,从平常中挖掘隐藏在人们“生活经验”深处的共鸣之处,提出关于“远”和“近”的思考。 关于艺术手法:

(姜昕玫同学还提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还采用了视角的限制。全文最主要的视角的承担者是火车司机,还有一对母女。较多的篇幅来自叙述火车司机的感受,而对母女二人的心


理呈现却非常的少,只有描述性的词语而没有内心揭示的词语,这种视角上的回避才造成了司机“远和近”的独特感受。如在文章的第三段,写母女二人向司机挥手致意,因此司机才大受感动,几乎将她们母女二人作为精神的寄托。但是作者没有写母女二人为什么挥手致意?是向火车致意还是如司机所想是朝他挥手致意?还是在盼望着妇人的丈夫、女儿的父亲坐着这辆火车归来?作者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才能使火车司机的情感寄托合情合理,也为后文母女二人的反应埋下伏笔,增加了文章“远”的距离感。作者选取火车司机的内聚焦视角为体现“远和近”这一主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采用“限制型”视角的手法则更好的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也呈现出“留白”的艺术效果。

(于晶补充道)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主题,造成了与读者心灵上的“远和近”,让读者时而感到置身事外,时而感到正在倾听主人公内心,使得在“远”和“近”这两种空间和心灵上的距离更具张力,从而引发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关于主题

(牛杰同学引用)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一个著名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无所谓远,也无所谓近,远和近的感觉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幻想向现实的跌落的艺术情境,引起人们辨证的思考,同时也丰富了小说哲学内涵。小说就是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间接地揭示作者的美学观点或美学理论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只存在于一厢情愿的心理臆想之中,一旦触碰,是会让人大失所望的。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裴高高和刘瑞同学补充道)小说作者沃尔夫属于美国“迷惘的一代”,信奉的原则是“人所共信的东西都是虚假的”艺术家和社会是隔绝的。从心灵感悟的角度看,沃尔夫追求爱和恨两个极端,他的小说既体现出极大的热情也体现出浓重的失望,这两种感情相辅相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深邃而悠远的艺术氛围和哲学况味。 (金梦梦和王偲偲同学提出的)殉情主义是比较新颖的观点。殉情主义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郁达夫在《艺文私见》的“文学概论”中曾经论述过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对衰老的个人来说,“心里只感得一种无限的空虚,要想填补这一种空虚,就不得不把过去的荣华重重追忆起来,以自娱慰”。小说中这种殉情情绪在他身上表现为:在想象中将过去描绘得愈加美好。在去寻找妇人之前的美好感受实际上都是司机在自己的晚年时光对过去的回望。一个人在年轻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过去望着铁路远景的,是他的心,现在走进他想象中的美景的这颗心,已经没有当时的勇敢和自信了,他不相信自己还具有年轻时的魅力,因此在找到房子之后他的手在门前就开始抖了起来。文本的最后虽然没有告诉人们接下去老人到底去了哪里,对老人的结局的疑问也是当时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的思考。可以显见的是,这个悲剧性的结尾也象征着当时人们的痛苦——“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铁路的远景,是经历大萧条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期待的破灭,使得社会上弥漫着殉情主义情绪。 (喻业伟和陈月同学分析)作者的对主题的体现手法主要分为三种,即标题暗示、环境对比和事物象征。

一,标题“远和近”,是小说中所有二元对立的总和,也是主题的简洁归纳。

二,环境。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往往是主题的幕布,环境的变化更是凸显主题的最好手段。开篇,主人公还在开火车时,他眼中的小屋是这样的:“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里面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八月末结着熟葡


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夏天以它浓郁的树阴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与邻居为界。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当他退休后真正走到小屋前:“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土地,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作者正是利用环境变化给主人公以感受,而环境对比描写所形成的通感深深的作用到每个读者心里,让读者直观的来感受文章主题。

三,事物象征。铁路作为脉络联系起了整个小说以及其中的人物关系:主人公是火车司机,小镇和小屋在铁路边上。 “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一切魔力”,铁路究竟能有什么魔力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通往远方,闪闪发光的铁路不仅仅是一个机械建筑而是主人公梦想的载体和象征。“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小世界里那一块幻想的角落”可以看出,铁路是他的追求,而铁路前进的方向是他的梦想。多少年他无数次地从小镇穿过,也正是他一次次期待和梦想的过程。“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没有什么工作要做了。”暗指他的生活回归现实。这时对于梦想,他只有选择实现或抛弃。最后他决定实现梦想,这才动身去拜访那对母女,于是有了最后远和近的交锋,有了梦想的幻灭,有了主题的彰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882435eefdc8d376ee32a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