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赏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赏析
作者:谢乙德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2期
摘要:《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花费六年多的岁月凝鍊而成的伟大作品。这部长达120万字著作的问世,不仅成功地奠定了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坛不朽的地位,也为后世长篇叙事作品建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
关键词:俄国小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正如托尔斯泰自己所言:“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很难单纯用一个原因来进行说明与解释,任何说明与解释都难以避免片面化的带有个人偏见。[1]”《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之所以伟大、所以成功,显然正是应证此一话语的最好实例。这部小说的优点与艺术价值,可以用无数原因,从无数层面加以解读。本文试着透过以下几个特点来赏评这部经典作品。
一、这部小说的故事时间,设定在1805年-1820年的15年间,以俄国对抗拿破仑侵略的一系列战事作为中心。书中出现了许多史实的人物如拿破仑、库图佐夫;史事如奥斯特利茨的三皇会战、波罗底诺会战等等。然而,与此同时,作者并未背离小说(fiction)虚构的特质,书中的主要人物如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罗斯托夫等,以及构成全书故事的许多重要配角:博尔孔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库拉金这四大家族的成员,都是经由作者笔下而创造出来的。作者一方面强调书中历史成分的真实性:“凡是在我的小说里说话和行动的历史人物都不是虚构的,而是利用我在写作小说时收集的一系列图书作为依据,我不想在这里列举书名,但我随时都可以引用这些资料。[1]”另一方面,他又极力确保小说中“虚构”部分的独创性:“如果虚构的名字同真实的人名巧合,因而使谁产生一种想法,以为我要写某个真实的人物,那我会感到很遗憾。[1](p1739)”托尔斯泰不着痕迹地巧妙调和了“真实”与“虚构”两类成分,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作为背景,为故事增添了感染力与深度;同时又以虚构人物的命运、经历为线索,主导着全书情节的进展,藉此反映出作者创作的思绪与意图。
二、刻划人物之细腻是《战争与和平》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在这部长篇巨作中,约出现了五百多个人物姓名,要妥善安排数量如此众多的人物,从小说书写经营的角度来看,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事。可贵的是托尔斯泰对于书中人物的书写,似乎自有其主从的分际,对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罗斯托夫等人都塑造的既立体又具有深度,作者显然未曾忽视人类性格多变性与复杂性的一面,几个主角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都随着其经历而不断地发生转变。以皮埃尔为例,他在书中前半段的形象一直是一个软弱、乡愿带点忧郁性格的滥好人,然而在“莫斯科被俘虏”这一重大经历,以及受到卡拉塔耶夫的人生观启发之后,他的人生观显然变得开朗了,从软弱、乡愿变得稳重、有主见,正如娜塔莎在重逢后给他如下的评语:“他变得那么干净,光彩,新鲜,就好像刚从浴室出来似的。[1](p1439)”又例如“婚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之于娜塔莎也显现出一样的影响,从婚前可爱、迷人、充满热情的少女形象,到婚后转变为健壮、端庄的成熟妇女,这种转变也同样令人惊奇。《战争与和平》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段落也表现的相当出色。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非常擅长,这类段落在小说中并不少见,例如写皮埃尔对于理想人生的追寻、安德烈在接受奧斯特利茨战败以及妻子难产死去的双重打击之后,所产生种种心境转折、娜塔莎在受到阿纳托利引诱时,游移在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心态、甚至于俄、法两国军人在战争时所显现出来人性的挣扎,诸如这些片段都写得格外动人。 三、《战争与和平》对俄国社会的景况的描绘,也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人物身分背景设定的缘故,在小说中描绘贵族生活型态的篇幅占得最多,也最为生动。作者有意透过书中人物,让我们看到当时俄国贵族生活的糜烂。以莫斯科沦陷时为例,对于当时主导俄国社会的贵族阶层来说,虽然口头上喊着爱国,却同样过着日日饮宴、空谈的生活型态,而从谈话时思想的空洞,乃至于语言的使用习惯,不难觉察出作者对于当时俄国贵族纸醉金迷生活的批判。
此外,小说的笔触也描绘了俄国社会的其他面相。从场景来说,除了有彼德堡、莫斯科这类大都市的喧嚣浮华,另外也有如童山这般静谧纯朴的乡村景色、基辅的大片农园,以及随处可见高耸矗立的教堂。从人物来说,有乐天知命却纯朴忠贞的农民、好勇善战却带点野性的哥萨克,这些迥异于上层贵族生活人物的生活,虽非作者在小说中所欲集中表现的对象,但却相反的显得那么生动、可爱。
四、托尔斯泰的叙事张力的节奏感掌握,对于阅读者来说也是相当特别的一种体验。《战争与和平》扣除“尾声”的部分以外,主要分为四卷(册),而从各卷的书写内容来看,第一卷是以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作为背景;第二卷书写俄国在1805年-1811年之间的短暂和平时段;第三卷书写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包含了战事最为激烈的波罗底诺会战;第四卷写法军占领莫斯科到退却溃败的情景(期间未曾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多数关于战争场面的书写集中在一、三卷,在叙述上恰好维持着一张一舒的节奏。而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过度集中且生动地描写战争的场面,容易形成一种急促且压迫的力量,阅读的感觉是不舒服的,因此即便在书写奥斯特利茨战役与波罗底诺会战两大战役时,作者也常常透过场景的转换,巧妙地将读者的眼光从残酷激烈的战斗在线带离,转向书写贵族浮华豪奢的宴会、书写宫廷与司令部的权谋斗争、甚或是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五、俄国作家高尔基曾经称赞《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福楼拜、屠格列夫等无数文学作家也都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由此看来,《战争与和平》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该是无庸置疑。然而,大醇不免小疵,在阅读完这部伟大小说后,还是难免有一些较为负面的感想:
首先,小说叙述中夹杂入大篇幅的议论,这些议论或者有助于读者较准确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然而同时却也损害了小说作为叙述文学的艺术表现。托尔斯泰本人对于在作品中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不要使阅读者产生误读,显然是十分在意的,他曾说:“我希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者不要在我的书里看出和寻找我不想也不会表达的东西,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要表达的东西上。[1](p1737)”从这个出发点来看,似乎稍稍可以理解,作者何以将这些议论不适当地夹杂在这部伟大的小说的叙述中,而不在意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小说中流露出消极的历史思想。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消极“宿命式”的历史思想,以1812年莫斯科沦陷一事为例,他不仅否定历史学家对此事所提出的种种解释,甚至他也否定“人”的意志与行动能对这件大事产生的影响。小说中不只一次写到战争中人类那种疑惧又无助的心理状态;而这种情形在托尔斯泰的眼中,即便伟大如拿破仑、库图佐夫都难以例外。作者虽或无意传达这种悲伤、忧郁的情绪,然而在阅读到小说中类似段落时,还是不免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彷彿随时有一双隐形的手,在摆弄着、操控着个人的命运。
其实,如若能摆脱既有的专业评论以及学术性的眼光,从一个业余读者的角度来阅读这部作品,相信还是有不少读者都会为《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所显露出来,观察透澈的眼光、精准而细腻的文学描述,感到啧啧称奇。有时候喜欢一部小说,喜欢一个故事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因为,小说写的是人性,而人性正是能感动人心的唯一方法。 参考文献:
[1]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谢乙德(1982—),男,中国台湾,广西自治区百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74eb72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