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2-08-22 16:01: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欢迎阅读!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 .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一一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一一《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孟子》一书中的文章。孟 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 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生先交流,若不完整,师补充)

补充提问:古代读书人重点读“四书”,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 .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 .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享阮外城今义:城:城市;享K姓氏)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义:指水塘。 3、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

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

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3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4 .孟子的散文的语言特色:

A、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B、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C、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增强论证的力量. 六、总结升华

1 .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明确: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2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 如何认识的?“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七、课堂检测。(分发题单)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1fdc15bd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4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