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章

2023-11-19 22:48: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潮汕民俗文章》,欢迎阅读!
潮汕,民俗,文章
潮汕民俗文章

关于1:民俗中备受推崇的吉祥物

已经进入国历的2021年了,这一年对应的生肖是鸡;即是鸡年。 不是这只鸡啦...

而“鸡”在潮汕民俗中,是备受推崇的“吉祥物”。

在潮州彩瓷中,鸡一直是艺人所偏爱的题材,最常见的是“公鸡芭蕉图”,它经常出现在用作祭祀之用的瓷器上,在潮汕民俗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俗学家郭马风先生认为,鸡尤其是公鸡之所以为潮汕民俗所偏爱,缘于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

鸡头顶有冠为“文”;脚爪健硕为“武”;遇敌敢斗为“勇”;觅食相呼为“仁”;守时报晓为“信”。

在潮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处处可见鸡的踪影:逢年过节祭神拜祖,装供品用的是“鸡碗”,即画有公鸡形象的容器,而“公鸡芭蕉图”更是最眼熟的题材,这其中寓意深厚:芭蕉硕果累累,语音上又暗合“招”;鸡则暗合“吉”,蕉和鸡便成“招吉”。供品中的“小三牲”鸡、鹅、鸭中,鸡也被放在首位。

潮汕民俗“出花园”是潮汕人的“成人礼”,举行过“出花园”仪式,就意味着长大成人了,而在这一仪式中,鸡的角色不可或缺。

“出花园”这一天,会有隆重的祭神仪式,供品中最重要的一道就是鸡,当事人顶礼膜拜之后,会在家中招待客人,以鸡宴客,客人啖鸡肉、啃鸡骨,却万万不可动鸡头。 这一天的宴席上,“坐大位”者是“出花园”的人,“咬鸡头”者也非他莫属,当事人拿起鸡头,真吃也行,象征性地咬一口也行,反正此举必不可少,蕴含“独占鳌头”之意,也寄寓大人对其日后飞黄腾达的希望。

此外,潮汕的所有红白喜事也几乎离不开鸡。婚嫁喜宴中有鸡,生日寿宴上有鸡,得子满月请客有鸡……总之,在潮汕民俗中,鸡是备受推崇的“吉祥物”,可谓人见人爱。 关于2:潮汕民俗 | 正月访亲友,“手信”有来由

潮汕话中的手信,通常指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信手捎来,故称“手信”。手信的出发点并不具备目的性或计划性,只是纯粹表现人们的情谊,突出一份心意。 潮人重礼,正月尤是。古往今来,潮人世代相沿,“手信”,是昔日所有潮人探亲访友时对所带礼物的民间俗称,或是各地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因有信手拈来的意思,故称“手信”,其中蕴涵的文化味颇足。曾几何时,手信仍流行于潮汕各


地民间。春节拜年,人们顺手带上的一对柑桔作为互相交换“赠送大吉”之用,是手信;城市人到农村探亲一趟不容易,手提一尾用水草绑住的草鱼作为礼品,是手信;乡下人到城市里走亲戚,顺带捎上地瓜等土特产作馈赠之用,是手信;亲友头烧额热了,探问时一般不可两手空空,送一包莲藕粉什么的,礼轻情义重,是手信。那个时候,手信这个良俗流行于生活每个节点、时间段,古风盎然。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市,传统工艺品、日用品、副食品、土特产等产品更是地方特色突出,市场基础良好。

悠长岁月,“手信”已成为潮人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原来,“手信”一词是有历史缘由的。

古人称使者为“信”或“使”,合称为“信使”。《现代汉语词典》释: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司马相如《巴蜀檄》云:“故遣信使,晓喻百姓。”杜甫有诗云:“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唐朝年代,“信”已引申为指礼物和人情了。《东观余论》写道:“今之流俗以赠书送物为信”。唐代名诗人皮日休有诗:“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远航”。潮汕民间也有一句“送信的腊八粥”之俗话。

过了“腊八节”,岁暮迎春将到来。唐宋以来,世人又有称“信物”、“礼信”、“愿信”还愿的福礼等等。由此,潮人世代,人来客往,礼尚往来,把随带致送的礼物称为“手信”,无疑文雅且有历史文化内涵。

时移世易,良俗不再。粤东各地如今互相送礼目的性已很强,文化意蕴淡漠了,增添的倒是铜臭味、利益味太浓的恶俗风气,“手信”渐渐沦落,或被越送越贵重的各式高档商品所取代,“手信文化”仿佛在如古诗“早知潮有信”一语双关意境中消磨殆尽。 关于3:耳环在潮俗中扮演的角色

耳环,潮汕人称“耳钩”,在潮汕民俗中应用甚广,在潮汕婚俗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耳环首饰,是潮汕妇女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潮汕地区的女孩子按照传统在六七岁时就要穿耳朵。旧时穿耳朵的时候,先用手指在耳垂处揉捏,直至耳垂发热发麻,即用在炉里烧红的针穿刺。刺穿的耳孔用一段草茎或者茶梗插在中间,几天之后等耳孔结痂即可戴耳环。

有趣的是,汕尾后船民的已婚妇女都会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环,有的人竟因耳环过重而坠崩耳孔,则改用小链挂在耳垂上。未婚姑娘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是否已结婚很易区别。

旧时潮剧戏班的童伶,盛行“挂耳钩”有耳坠、耳环、耳曙之分的风俗。演旦角的女童伶挂双耳钩,演小生的男童伶挂单耳钩右耳,形状像个平面小铜钟。当童伶转为“老戏”过了变声期的大演员之后,这“耳钩”便随之摘除。显然,这不是童伶的饰品,而是一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18a66fe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