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联的历史》,欢迎阅读!
对联的历史
对联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铺垫】
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开展而来。
1、 对偶
对偶语句是古已有之的。对偶的实质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哲学思想问题。 我们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客观世界存在着对立的两个侧面,提出了阴、阳的学说。 如传说伏羲画的八卦里,认为事物的正面为“阳〞,反面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乃至天地都是“阳气〞和“阴气〞交合而生成的。“阳〞与“阴〞 便是对偶了。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拟整齐的对偶句。 从流传至 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可以看出。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成书于 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 句式已十分丰富。?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也有很多名 句:“满招损,谦受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辞赋兴起于 汉 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比照美、音 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2、 骈偶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 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像王 勃的?滕王阁序?,除了“磋乎〞、“呜乎〞等九个字外,其它语句都是对偶;而且 所有对偶句都讲究字的平仄关系,读起来声调极为和谐。对偶语句虽然出现很早, 但像王勃那样有意识地注意对偶句中词语的平仄关系, 对联格律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那么发端于南北朝。这又是
3、律偶
梁代诗人沈约的音乐造诣极高, 他运用音乐的感受能力分析语言, 创造了四 声八病之说,用平、上、去、人四声互相调节的方法融人诗歌创作中,为格律诗 的出现打下了根底。 唐代 格律诗就进入了全盛时期。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 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 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总之,这种诗律化的对偶句是对联产生的必要条件。 【起源】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早在秦汉以前, 我国民间过年就 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 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 千多年,到了五代, 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 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 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 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 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梁章钜 在〔楹联丛话•自序〕里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 十字,其最古也。 〞
【开展兴盛】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 “千 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 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 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 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欣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 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民国 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 。上联‘袁世 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 不起中华民国。
〞的,意思是袁世凯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1027086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