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命精神》,欢迎阅读!
生命精神
从人的生命追求到审美客体的生命追求。重人、重内、重合,即重在生命精神的追求,或追求生命的精神。它不仅致力于人的生命源泉的探索,生命最高活力的追求,并把审美对象,宇宙一切非生命的东西也都看成生机勃勃的活体,而有情有态。这样就有气、有形、有神、有气韵等许多审美范畴概念的出现。
在中国别的依据,也流通于审美主客体,成为创作的冲动之源,神思之所依,才情之所据。其在作品则成为作品的生命之本。有了它,作品才可感人;有了它,主体才能欣赏,才有美感共同性的存在,才有作品流传之不朽。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于气运生动,作品之生命活力亦在于气韵(古同运)生动,而进一步追求生命的活跃则有神、有自然、有逸、有穷理尽性等等。在人如此,表现于审美艺术亦然,而作品风格的不同亦不外生气运化的不同表现等等。
重内重合的思维特点对审美认识的方式、表现形态的影响也颇为深重。重内则重直观、内省、内视而缺乏形式的细腻追求、逻辑的分析、系统的建立,从而在文艺思想上与西方相比,缺乏长篇大论,缺乏细密的推理,而多短小之作,多简炼深沉之句,多顿悟式的表述,多闲逸的散步品味,多形象化的比喻等等。这种特点在魏晋后儒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之下得到了突出发展,是儒道相合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具体方法表现。
它不仅表现了所谓审美抽象思维形象化等特点,也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士大夫那种重德轻艺的特色,即不把审美创作看做如正德事功那样,亦不同于政论之作,而是以艺自嬉。当然,这也只是在与西方比较而言,就总趋势而言,并非审美理论没有正步可寻,没有正餐可品,无大部头可观,但这类作品或大多与德史之论相连,或与外来一定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关。第六,重内重合导致审美客体上的几种特点相兼。中国古代搞文艺的都是封建士大夫,大多是地主家族成员,汉之豪门,魏晋门阀,唐之大姓,宋之官僚地主,即有少数寒士,也多为中小地主出身。他们大多兼几种身分,亦绅、亦官、亦隐、亦学、亦文、亦艺。经济上寄生而食,重物质享乐,轻视亦恋魏阙。这种矛盾心理状态随儒道合而统一于一身,构成封建士大夫审美主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们于顺境则安以乐而多颂上之言,于逆境则怨以怼而发忿著书。即使为官,亦因有张有弛,有忙有闲,于弛闲之时以艺游、以艺嬉,在自然审美中表露自己情操,以致山川花草也都君子化,成为节操的化身。他们既有空闲,又有文化教养,当然就可在一定条件下超脱功利的直接束缚而写出好作品。他们为官亦为学,官在力行,学以明德,进而为政,退而讲学,国破家亡之时则学而不仕以表气节。官而不为学不为重德、不为上,只有既是政治家又是学术家、教育家的文艺作者才是合乎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家。作者常常居有的这种复杂多重身分,突出地反映了君主专制下封建经济、家族本位、原始观念遗留的四合一基础,是重内重合在审美主体要求的具体显现。
与亦绅、亦官、亦隐、亦学、亦文、亦艺的经常多种身分相兼而缺少专门作者的审美主体状态相联系,则是审美客体中的几个难解难分,如美与善、五味与五色五音、广义之文与狭义之文、文与史、文与道等等,从而使审美在走向独立中始终难以干脆利落的完全摆脱物质、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束缚。重内重和在带来很强的向心力、融合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分解
力、放射力缺乏的弱点,致使单纯艺术家和唯美之作较少和缺乏其成长的优良土壤。
(本文档由www.laoniqiu.com 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05b9ce2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