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2022-09-08 13:03: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王》》,欢迎阅读!
老王


《老王》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 李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有关杨绛文章,初步了解她与她所写的《老王》的那个生活的时代 2)在文中找出文章体现作者感情的中心句;

3通过问题研讨、分析知道作者所交往的人力车夫是一个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体味其中作者所寄寓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初步阅读,提问,找出理解文章的障碍。

2)在课堂上研讨、分析问题,明白车夫不变的善良天性与作者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悲悯的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研讨、分析知道作者所交往的人力车夫是一个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体味其中作者所寄寓的深厚情感——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悲悯。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方法:品读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隐隐作痛,总有一个场景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人物让我们长久难忘。他们没有非凡的成就,没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是没有名字!但是他们却又一颗金子般的心,一直在感动着我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杨绛先生的叙事散文《老王》(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关于作者的介绍来了解作者。教师对其要点进行点拨。 三、总体把握

(一)这篇文章是杨绛先生在1984年写的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十几年过去了,重提往事时,杨绛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速读文章,请找出这个句子。

【明确】:“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么该怎么理解“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的是谁?

【明确】:“幸运的人”指作者杨绛,“不幸的人”指的是老王(教师板书) (二)文章脉络把握

第一部分(1-4节)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逻辑顺序)——“苦”

第二部分(5-末)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时间顺序)——“善”(板书) (三)老王的不幸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为及“苦”,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1.老王的眼。2.老王的家。3.老王的三轮车) 1、老王的眼 思考:

1)老王的两只眼分别是什么情况? 2)老王是怎样“瞎掉一只眼”的?

3)怎样理解“反正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句话? 明确:

1)只有一只眼,那只好眼也有病;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2)说法不一(有人说,作者说) ,谁也说不清楚(“大约”和两个“也许”可为证)。因为在别人眼里,老王是个无足轻重、可以被侮辱戏弄的“小人物”,尽管瞎掉一只眼对老王来说是他人生中天大的事。

3“反正同时不幸”是指不幸造成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眼瞎掉,“后者该是更深的




不幸”是指“得了恶病”这种不幸的原因让老王承受的痛苦更深。“更深”可能之原因有二:

第一, “从小营养不良”老王承受的是旧社会对他身体上的戕害,“得了恶病”则客观上予“有人”以污蔑之谈资笑料,这是无聊人对老王精神上的戕害,而神伤常甚于体痛。

第二,杨绛主观上认同“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好报”的信条(当然善良的人皆有是心),老王毫无疑问是“善者”之一而遭此恶病,恻隐之心让“我”以为这是“更深的不幸”。 2、老王的家 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描写老王的居所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的作用?

2)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是怎么回答的?怎样理解老王的回答? 明确:

1)是小胡同中的大院子,大院子中的小屋子;是“荒僻”的,“破破落落”的“塌败”的。

“荒僻”的胡同已难找,“荒僻+小”的胡同更是难找;院子越“大”,破落之处也更多,让“破落”更显得破落;“小屋”在“大院”的衬托下显得愈小,加上“塌败”更是让人觉得“屋将不屋“了。

2)对于作者的这个选择问,老王用一个“住”字避开了回答“不是”(不是家,只是住处)的尴尬。 (大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无家可归的)因为老王明白“家=住处+亲人”,而自己的住处称不上是住处,亲人更是找不到可亲之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也不会认老王,自己还是“老光棍”。

但是无论怎样的表达,也终不能掩盖或削弱老王老无所依、情感缺失的“不幸”境遇和苦痛。

3、老王的三轮车 思考:

三轮车对老王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文中提到的老王的主要乘客有哪些?从乘客的变化看看老王的生活状况有什么变化? 明确:

“靠着活命的”三轮车(第2小节)。

不多。因为“乘客不愿做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第3小节)

而“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除去老王人善的原因外,作者也出于同情老王生活艰辛的考虑。(第1小节)

当文革开始后,连作者自己也“不敢乘三轮”。 不仅作者,许多人担心自己被造反派污蔑为“剥削工人劳动”、“骑在人民头上”也不敢乘三轮了。 (第6小节)

再往后“乘客三轮都被取缔了”,老王的乘客就只剩下“一位老先生”了。(第7节)

总之,三轮车虽然是老王“靠着活命”的,但老王的乘客因为时代的原因却越来越少,老王的生活也每况愈下,终于在自尊地说生活“可以凑合”后不久 ,在贫病中没了“活命”。

4、老王——“不幸的人”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一是他“不仅老”,他还贫(物质上),他还病(身体上),他还孤(精神上),可以说是“不该有的全都有”。而“文革”时代的主旋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老王作为标准的劳动人民却贫穷、病痛、孤独依旧,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也就是“本该有的却没有”,这是老王更深的“不幸”。

(四)虽然,老王是如此的不幸,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但他却依然不改其内心的善良,主要表现在与作者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




1、给杨绛先生家代送冰

2、“文革”初期送钱钟书先生看病

3、“文革”时期,老王为其三轮车加挡板 4、去世前一天,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

提示2:“一个不幸者”我们已经确定是指老王了,而本文以“我”(指作者,或扩大至作者一家)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我”是不是所谓的“一个幸运的人”? (五)看看杨绛(一家) 1.“那时候我们在干校”。 2.“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 3.“文革开始后” 4.“你还有钱吗?” “我”——“幸运的人”

1)从上面的资料来看,杨绛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幸运的人”,尤其是在“不幸”的年代,“幸运”本身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甚至分别纵向比较杨绛和老王从旧社会到文革这一时段的“不幸”级差,杨绛还要远远高于老王。

2)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呢?原来幸和不幸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作者与老王比起来是幸运的。原因有二:一是同为老年的“我”和老王,与老王的“老、贫、病、孤”对比,“我”自是“幸运的人”;二是虽然“我”在文革中也承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但与老王在文革中贫病致死相比,我的活下来让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四、想想“愧怍”

提示3 “幸运的人”、“不幸者”我们都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愧怍” 该怎样理解呢? 关于“愧怍”

1)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考虑:老王临终前一天(这样的时间)拖着“骷髅”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带着他拿得出的最好的“礼物”(这样的礼物)来拜访文革中“好欺负”的“我”(这样的“我”),无论是因为“害怕地糊涂了”或是别的原因,“我”错过了并永远的错过了“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或更多交流的机会。这种永远无法弥补的“机会”,让我“愧怍”。

2)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考虑:文革中,“我”理应挑起社会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如社会责任,选择抗争而不是屈服,如道德责任,弘扬人道主义)无法兑现,而老王作为一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却用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善良,该做的人没做到,不一定要做到的人做到了,这让“我”愧怍。 五、全文小结

这是一篇反思文革的叙事散文,杨绛说这是“时代中的小插曲”,可这个“小插曲”之所以久唱不衰,为什么呢?一是作者写的是老王,而老王不是文革中的“一般群众”,二是老王是杨绛写的《老王》,而杨绛不是文革中“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当两个不一般相遇,自然成就是《老王》这篇美文的不一般。

“文革”早已云烟散去,可这样的“老王”依然让我们动容,因为我们依旧需要这样品质善良的“老王”和“老王们”,怀念这样的“老王”,期待更多的“老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固学案

2、预习《五人墓碑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f962c86d0d233d4b14e69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