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2022-04-02 22:01:3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给予,教学,快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爱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至少可以这么说,爱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因为人需要寻求一种精神力量来克服内心深处的空虚和孤独。由于人具有理性,具有反思和了解自己和外界的能力,所以他就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世上的弱小和无助,于是灵魂深处就有一种对孤独和分离的巨大的恐惧。他需要一种力量来克服这种恐惧,这种力量,就是爱。给予爱,在给予中使人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力量,自己情感的富有,自己的成功和自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予,确实是快乐的! 弗洛姆这样说:“‘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他又说:“在物质领域内‘给予’意味着富有。富有,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物的人才富有,而是慷慨解囊的人才富有。从心理学度讲,担心损失某种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贫穷的。”这让我想到任不寐提到的“灾民理性”,最典型的就是为富不仁、贪婪无度、欲壑难填。弗洛姆由此分析到穷人,并说到贫穷的卑劣。他说:“众所周知,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然而,超过一定的限度,贫困使他无力再给。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一句:“贫困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综上,给予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精神驱动,是一种“乐趣”。这是每个人从内心都渴望获得的,他不需出于“高尚”的动机,也不是一种“圣德”。 为什么我们要把“给予”看成是脱离实际的道德高标呢?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也觉得《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虽然感人,但它的标题给人唱高调的嫌疑,怕把“虚伪”不经意的传给了学生而隐去了这个标题呢?应该说,老师这样看这样做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考诸今天的生活实际。

保罗和小男孩虽然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孩子,但在给予爱和得到爱的问题上,们的角色体验恰好相反。保罗虽在公司上班,但在家里他是弟弟,圣诞前他得到了他哥哥送他的圣诞礼物——一辆新车。这里他得到了爱,享受了给予,有温馨的家庭,友慈的哥哥,他当然是幸福的。他在得到爱的同时,也把强大、富有、能干、慈爱等等的精神愉悦回赠给了他哥哥,他的哥哥无疑也是快乐的,只是这一点只有他的哥哥最能体验,而保罗不大能意识到而已。小男孩虽还是孩子,他在家里却是哥哥,相对他有残疾的弟弟来说,他是强者,是给予者的角色,何况他的家本来就不富裕,在穷家小户,当哥哥的更具有爱心和责任感,这,我有亲身体会。所以当他看到保罗的新车时,很自然的产生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富有成就感的心理渴望。这并不奇怪。保罗之所以“吃惊”,并不是惊诧于小孩子的崇高伟大,而是他此时还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仍是从自己的角色——接受者的角度来揣摩小男孩的。当他带着小男孩兄弟 “兜风”回来后,他才完成了角色转换,真正体会到了给予者的快乐。所以结尾他说的那句话完全合乎情理,这是一种情感的体认,并非“唱高调”。这篇文章的文眼就在结尾的那句话即文章题目:给予也是快乐的。文章的趣味或思维的张力在于保罗对小男孩内心活动的几次误会。那么,我认为,如果说也有课眼的话,也最好以此文眼为之。这堂课的言语活动、思维训练等也最好围绕这课眼进行,这不但是有效的,我甚至认为是必须的。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真正的爱心教育的好教材,而“给予




是快乐的”这种积极健康的“爱”的意识和能力,又正是我们的孩子所普遍缺乏的。由于文章的精神层面与学生的存在一定的落差,如前所述,但这个落差并不大,不是思想境界的问题,而是思考方法的问题,这就刚好与学生形成适当的思想张力,也是课堂的动力。如果老师教学得法,应该能够得到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f8531e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2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