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重点

2023-02-11 09: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社会学重点》,欢迎阅读!
社会学,重点,体育
体育社会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介于体育科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填空) 2.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名词解释)

3.体育社会现象组成三要素: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4.四大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填空)

第二章 体育运动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

1. 社会分层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名词解释) 2.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社会分层标准:玛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

1.社会流动:是一定社会分层体系下的社会位置或社会地位的变动过程或现象,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转变为另一个阶级、一层阶级转变至另一层阶级、一种职业转变成另一种职业。一种社会地位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地位 2. 社会流动的方式(社会分层决定的 (一)垂直流动会让水平流动(二)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三)体育的职业流动

第三章 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1.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适度的人口数量是体育得以发展的良好前提

1社会总人口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被挤占,挪作他用,影响体育的正常发展

2)学校学生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器材设施数量的严重不足,由于学校自身体育资源的匮乏,更不可能向社会开放

3)家庭子女数量过多也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4)在竞技体育领域,一定的人口基数是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条件,人口数量过少不利运动员的选拔,更不利于天才运动员的涌现 第四节 体育运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简答)

(一)个性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

(二)体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性格的形成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我意识受个人价值观的支配,对周围情况作出判断,并主动去适应环境 (三)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体育因素


1自我意识;2.群体约束;3.主体的积极性 (四)体育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方法

1.设定阶段目标;2.强调反复持续的努力;3.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模式;4.通过群体活动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5.尊重自主性与创造性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1. 文化的特性:多样性、统一性、共有性、发展性 第四节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1.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填空世俗化、公平性、专业化、理性化、制度化、量化、纪录保持

第五章 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1.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必考,填空)

第六章 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1.社会制度大致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三种类型(填空题)

2.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体育相关的概念、规范、组织和设备(填空题) 3.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特点(简答题) (一)体育改革的紧迫性

1.国际环境要求加快体育改革

2.社会改革与发展对体育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二)体育改革的渐进性

1.政治经济改革的渐进性决定的

2.也是由人们对体育改革性质认识的逐步加深决定的 3.还是由我国物质条件的逐步发展决定的 (三)体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性

1.体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2.体育改革的艰巨性也是体育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体育改革的长期性

体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比较而言,历程更长,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体育改革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完成

第七章 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 (名词解释)

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类型(填空)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3.体育群体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联系个人与体育社会的中介,也是体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名词解释) 4体育运动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简答) (一)互动主体;(二)互动需求与目标;(三)互动手段;(四)互动规则;(五)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f53a97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d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