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建构在建筑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23-04-15 19:24: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实体建构在建筑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欢迎阅读!
建筑学,建构,实体,运用,基础
实体建构在建筑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2000年以来,建构文化进入中国,建筑内在的建造逻辑和文化表达逐渐得到认同,在建筑教学中也有所体现建构思想,普遍开展实体建构的教学活动。本文以西华大学建筑系的一次实体建构教学实践来阐述其在建筑学基础教学的运用。



0.背景

中国的学院派建筑教学模式主要沿袭发源于巴黎美术学院的鲍扎体系(Beaux-Arts),即注重建筑设计的图面表达,强调视觉渲染及建筑的形式感,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空间形态生成等核心问题和材料、构造等建筑技艺层面的内容。

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近8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理解为鲍扎体系在中国的移植、本土化和抵抗的过程。[ ]19771980年初的建筑教学解决功能放在首要位置,《设计规范》、设计资料集》是判定对错的标准,反复推敲平面。训练建筑形式的生成与控制的手段,则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渲染设计建筑的过程,就是在摆布好平面功能后,做立面筑形式这一部分,只能靠个人天赋来领悟。于是,先天形式感好的学生较易获得高分。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与功能、空间关系不大的好看的视觉形式(立面)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的专业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并影响到以后的从业

图画建筑Picture Architecture)是后人对鲍扎设计训练的批判。从字面上的解释,它是指对图面表现的重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设计就成了图面构图的游戏,忽视建筑的可建造的基本要求,成为只供挂起来欣赏的绘画,脱离了建筑的本体内容。 1.当前中国建构思想的自觉

1990年代中后期,一批以张永和、王澍、刘家琨为代表的试验建筑的作品开始出现在专业媒体上,引起在校学生强烈关注。这批被誉为实验先锋的作品主要关注空间、建造。 2000年至今,空间建构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筑教学中的明确提出,可算是现代主义教学体系在中国建筑教育中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2001年,王骏阳在南京大学建研所出版的《A+D建筑设计》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建构文化的文章,建构(tectonics概念正式进入中国当代建筑理论视野。提倡建构是希望将建筑学从肤浅的表面化风格拉出来,返回到建筑内在的建造逻辑和文化表达[1]。香港中文大学本科、东南大学本科、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等几个教学单位,推出了一套源自ETH(瑞士联邦高工),并有所发展的关注空间、建构的现代主义教学改革体系,顾大庆于2011年出版了详论该体系的《空间、建构设计》。

一时间,11实体建造作业,关注节点、材料、空间的作业,在很多建筑院校中流行开来。同济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瓦楞纸板建造,掀起纸板建造的浪潮;重庆大学将纸板实体建造纳入低年级教学体系,并逐渐发展到木建造、竹建造等其他材料领域;东南大学更是加入参数化设计教学,材料也从传统材料扩展到合金、塑料等新型材料,走向数控的精密建造。 如果说,鲍扎教育的本质是把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与绘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那么,重视实际建造经验的训练及对空间和建构的强调可以看成是真正脱离鲍扎传统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什么这样说?主要是它提出了一种与鲍扎对外观形象的强调完全不同的造型主张,它在艺术的层面上,指出了一条不同于鲍扎的新的道路。 2.实体建构教学实践

应西南交通大学邀请,西华大学建筑系在2015516——524日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以为主的实体建造实践,设计并建造一处反映材料特性、组接合理、结构与形式统一、具有美学表现力的小型空间或装置。

本次教学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材料、形态、空间、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和体验。设计构中建筑艺术学科性交融,开拓眼界,提升创新与创造能力。 2.1.实体建构环节 2.1.1.基本方案设计


由于竹材具有系杆的特征,利用Rhino+GH软件的参数化控制,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并编号,由二维平面的正交体系发展为三维双曲面的立体形态,由四个相同单元组合成为一个具有传统翼角意象的形体,取意向传统翼角的当代致敬。(图1

之后根据计算机模型进行小比例的实体试错建模,对杆件之间的连接节点进行多种方案的考虑,最终考虑采用易得的一次性竹筷作为竹钉连接件,四角处的主要构件采用金属螺栓以增加力学强度。上下两层竹竿相互拉结,共同受力,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的结构体系,完成了结构与形式的统一。

2.1.2.材料选择与初加工

通过在计算机模型中对尺寸的推敲,选择直径φ5cm的中间竹竿和直径φ8cm的边缘竹竿,这两种粗细的竹竿比较常见且便于手工制作。学生在得到材料后,按事先的分组分工,根据计算机的模型编号,精确切割、挖槽,并编号。利用电动手锯将四边8φ8cm竹子根据相互咬合的位置切出半圆槽,以便下一步组装。 2.1.3.构件现场组装施工

四边8φ8cm竹子在挖槽后就直接连在一起,为了打孔的对位方便,学生创造性的买来绑扎带作临时固定,待打孔、螺栓固定后再去除。四边8根竹子根据设计高度,一组对角两端落地,另一组升起,达到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拓扑转变,完成单元的基本形体骨架。中间竹竿等距排列在四边φ8cm竹子中间,两层叠加,同样采用绑扎带作临时固定,之后打孔、竹钉固定。(图2)值得说明的是,学生在插入竹钉前,将竹筷泡水,一方面利于插入,另一方面竹钉在吸水后会发生细微膨胀,使得杆件联系更紧密。学生在实体建造中,逐渐了解了材料的质感及属性,这是在图板上难以获取的知识与经验 2.1.4.施工现场问题处理

组装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这其中有设计的不足、理想模型与现实材料之间的误差等问题,这都需要学生临时进行现场方案解决,很锻炼学生的临场解决能力。如四个单元体如何尽量完美的组合一起,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手工加工,存在个体误差,四个单元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就需要实际情况进行单体调整,以及考虑采用何种联系方式。最终通过切割交接处的竹竿,采用麻绳进行柔性连接,利用四个单元体的相互支撑,从而组合在一起,达到基本方案设计的形态。(图3

3.教学成果结论

通过实体建构的教学实践,使的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材料表达质地、性能、构成、构造、结构之美。从而认识到如下的内容:

1建筑形体可以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拓扑转变,而非仅有传统教学中先平面,后立面的教条式方法。

2)材料的质感及物理属性,如何做到形式与结构的内在统一,达到力与美高度统一。 3)节点构造设计的重要性,决定建筑的精细程度与技术层次。

而以上诸多内容是当前建筑教育体系所缺失的对建筑本体核心的认识,适时在建筑学基教学中开展实体建构教学是不可缺失的。 参考文献:

[1]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建筑师,2007126):515

[2]冯路.重新建构——建筑文化研究建构专辑书评[J]建筑学报.2009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f45a6b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