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点到直线的距离4》,欢迎阅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思维方法
嘉兴市开明中学 闫海平
摘 要: 本文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九种推导方法。通过公式的探求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点;线段;直线;距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具体如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证明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本文采用多种思维方法,探求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等和运用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可使学生学到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时代要求.
问题:已知点 P(x0,y0)直线l:AxByC0(A0,B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因为特殊直线很容易求距离,这里只讨论一般直线) 证法1:垂线法
证:点P到直线 l的距离是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的长,由定义求P到垂足之间的距离计算难度较大,为了简化计算,把直l的方程改为
A(xx0)Byy0Ax0By0C ①
先设过点P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为l,垂足为Q,由 l'l可知 l'的斜率为
'
所以l的方程可表示为,
'
B AP
y
B(xx0)Ayy00 ②
由①式的平方加②式的平方得:
lQ
l'
x
图1
A
2
222
B2xx0yy0Ax0By0C
2
2
所以PQ(xx0)(yy0)
|Ax0By0C|
AB
2
2
这样直线l与垂线段的方程联立,直接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评 经过变形转化,直接得到要证的结果,避免了求垂足的麻烦,大大的减少了计算量,体现了求异思维的方法。 证法2:直线与圆相切求圆的半径
证:点P到直线 l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以P(x0,y0)为圆心的圆与直线相切时圆的半径等于点P到直线l的距离(图2),在l上取任
1
意点 Q(x,y),设过PQ两点的圆的方程为:
(xx0)2(yy0)2r2 ,左右两边同时乘以(A2B2)得 (A2B2)r2(A2B2)[(xx0)2(yy0)2]A2(xx0)2B2(yy0)2A2(yy0)2B2(xx0)2[A(xx0)B(yy0)]2[A(yy0)B(xx0)]2
[A(xx0)B(yy0)]2(Ax0By0C)2(因为AxByC0)r(xx0)2(yy0)2
|Ax0By0C|
A2B2
,
y
Pl
Q图2
x
当且仅当A(yy0)B(xx0)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Ax0By0C|
AB
2
2
。
点评 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用运动的观点,转化为直线与圆有交点时求半径的最小值问题,用的是形象思维。 证法3:柯西不等式法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若a,b,c,d都是实数,则:
(a2b2()c2d2)(acbd)2.
证:点P到直线 l上任意一点Q(x,y)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由柯西不等式:
(A2B2)[(xx0)2(yy0)2][A(xx0)B(yy0)]2(Ax0By0C)2,
因为AxByC0,所以(xx0)2(yy0)2
|Ax0By0C|
AB
2
2
,
当且仅当A(yy0)B(xx0)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Ax0By0C|
AB
2
2
。
。
点评 类比柯西不等式,他们有类似的形式,用柯西不等式后,可使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洁的问题,体现类比思维好处。 证法4:三角函数法
证:设直线 l的倾斜角为 过点P作PM∥y轴交l于M x0,
Ax0C
,
b
ly
P
AxCAx0By0C
, |PM|y00
BB
易得∠MPQ= (图3)或∠MPQ=1800(图4) 在两种情况下都有tan2MPQtan2
yP
M
l
Q
x
图3
Q
M
x
图4
A, B2
2
2
所以 cosMPQ
11tan
2
|B|AB
2
2
,
|PQ||PM|cosMPQ|
证法5:等面积法
Ax0By0C
|
B
|B|AB
2
2
|Ax0By0C|
AB
2
2
。
证:P作PM∥ y轴交l于M,过点P作PN∥ x轴交l于N(图5) 由解法三知|PM||
y
P
M
Ax0By0CAxBy0C
|;同理得 |PN||0|,
BA
l
N
Q
x
图5
在Rt△MPN中,PQ是斜边上的高,
所以|PQ|
|PM||PN||PM||PN|
2
2
|Ax0By0C|
AB
2
2
,
点评 以上两种正法都用到了特殊的线段(垂直或水平的线段),用的是演绎思维方法。 证法6:相似三角形法
证:(图5)由PMPN,PQl得RtPQM∽RtNQP所以
|PQ|QM
,NQPQ
PMsinQMPPNsinQNP
|PQ|=QMQN
如图四所示:由
Ax0By0C
B
。
AxBy0C0
AA2B2
ABAB
2
2
|Ax0By0C|
AB
2
2
点评 也可以由RtPMN∽RtQMP或RtPMN∽RtQPN相似得证,这里不再证明,但是可经过比较得知,本方法较简单,用到的是比较思维的方法。 证法7:向量法
证:如图五,设直线l:AxByC0(A0,B0)的一个法向量y
n P
Q
B
n(1,),Q为直线上任意一点,则PQ(x1x0,y1y0),从而
A
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
l
x图6
|xxB(yy)|
1010|A(x1x0)B(y1y0)||nPQ|Ad
, |n|B2A2B2
12
A
3
因为P点在直线l上,所以Ax1By1C0,从而
d
|Ax1By1Ax0By0|
AB
2
2
|Ax0By0C|
AB
2
2
。
点评 用向量来求距离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通常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用的是模型思维方法。
证法8:夹角法
l PT
证:设直线l与y轴的交点为T
y
y
Q
P
x
T CC
则点T的坐标为(0,),向量TP=(x0,y0+), 图7 图8
BB
A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1,),直线PT与l的夹角为PTQ(图7或图8),
B
222
aTPaTPaTP2
COSPTQ,所以SinPTQ1COSPAQ,
aTPaTP
l
x
所以PQTPSinPTQ
22
TPaTPa
TP
aTP
2
22
A22CCA1x0+y0x0y0
BBBB
A1B
2
CA
xy00
BBA
1B
2
2
|Ax0By0C|
AB
2
2
。
4
aTP
点评 在计算时,不是直接算出COSPTQ的值,而是在对
aTP
PQTPSinPTQ化简后才代入,可减少计算量,本方法用到了计算思维方法。
除以上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平行线法、参数方程法、二次函数法、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法等,其中平行线法与三角函数法类似,参数方程法、二次函数法和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法计算量较大,由于篇幅原因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证明了。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几种证法,使学生感受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大胆的去思考、去做、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鉴别能力,最终具有选择好的描述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vii.viii. [2]《数学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3]《数学4-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da0a29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