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里“绿意浓”》,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词里“绿意浓”
作者:孙鸿洋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
摘 要:现如今,许多人都开始对民族文明与传统文化进行关注,其各类历史内容也得到重视,无论遗迹或是文化,都可推进如今所提倡的建设生态文明,其中以古诗词文化为最。本文将针对古诗词里的生态意境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古诗词;生态意境;文化;民族
作者简介:孙鸿洋(2003.80-),男,蒙古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一24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古詩词一直以来是以文学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它自身的魅力,也展现了诗人词人心中所想,是中国悠悠历史千万美景中的靓丽一角,古今细数,它所体现的正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所在,而其中描写自然的;篇目更是数不胜数,以方方面面体现人与自然的情感。 一、对自然美景的赞颂
从中可以看出对自然美景多有赞颂,无论达官贵胄或是平民百姓,也无论阶级的高低,都传颂出了大自然的风景,王安石有“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叶绍翁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陆游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无一不体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有花有树有鸟有鱼有虫有山也有水,美丽的景象尽数写在诗词之中,汉乐府的民歌《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则让人有夏季之感[1],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何尝不是以菊现秋,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谓书冬了,自然美景,四季变化便都可以诗词展现,顺时而行,侃侃而唱。 二、感恩自然
古人常叹自然造物,又常怀感恩之心,己力微薄,只能以诗词寄赋,白居易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野草之坚强与其顽强生命力,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写出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品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待自然,不能一味的 索取,要得取有度,自然并不是可以承受人们所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有诗人写出表达自身对所看到的被破坏的景象的惋惜之情,而打猎时也要保护林子,猎鸟不能猎夜晚睡着的鸟的训诫也同样表现出了对待自然的方法,体现了索取有量的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自然之灵
古人常赋情与诗词之上,便认为自然与人一般,知事明事,草木动物皆可与人相通,从而也可反映人生的态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道不是将自身性情与南山相合吗,南山与菊与陶渊明皆淡泊[2],而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是描写捕鱼之人,而其便体现出渔夫与自然的和谐,钱起写过这样一句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细细品来,山与竹便有了灵性,竹会怜,山亦会爱了。而诗人词人常常会与自然万物中某物相对,这便是人与自然地交流了,人会说,自然亦会说,只是说的方式不同。 四、时间变化
人说年华易逝,容颜易老,自然也可展现出周期的变化,日月星辰,年月季节或是年岁变化,“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正是体现出了自然万物年年岁岁的变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正是以水来感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世事的变换。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也是表现出了自然的周期变化吗,人生短暂,但长江会一直流下去且不停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便可看出是何季节,春为柳树,夏为荷,秋为菊,冬为梅花,以四类自然之物便可代表时间季节的交替了,而其中一些也可代表诗人本身的状况与处境,杜甫另一首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五、天人合一
对于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诗歌都有一个相同点,他们认为这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尤其是有一定名气与地位的诗人词人,体现则更为明显,诗的类型多种多样,豪放派与婉约派也可各占一片天地,但对于田园诗来说,才是真正的人们认为的可以体现天人合一的诗歌的种类,这类诗主要赋情于山水之中,从中不但表现的是对山水与平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更是由景及人,从景代人,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想法,或对官场失意,或真心喜爱平淡生活,便都可得而知了,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算是[3];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亦是,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是闲人,桂花也衬景而落,夜晚十分安静,山中也空旷无人了,王维还有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是同样的人与自然之和。“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便也是诗人在自然生活中的舒适与美好了。诗歌通常是诗人抒发自己想法的承载物,但同时它也蕴含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诗人们询问天地自然,找寻追求自身对于人生的看法,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地。 结束语: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各大卫视节目层出不穷,除去大火的《汉字听写大赛》,诗词类节目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不知是由于炎黄子孙内心对于国家文化的觉醒还是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此节目热度极高,节目中各朝各代的诗词,无论是激情豪迈或是婉约小调,还是舒适安逸,都激发了人们对于诗词的极大的兴趣,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传承是没有间断的,诗词更是蕴含了文人贤士的智慧,诗词是文化的代表,当从环境与自然的这个切入点或者说是窗子看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词时,也仅仅只能窥探到诗词的一个小角,而不能看到真切的全貌。若用凤凰来表示,便是其身上一根七彩的羽毛。诗词的种类是繁多的,它所讲述的历史是漫长的,诗歌实在而言并没有文物那样平铺直叙的记录告诉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但它却通过一字一词一句来体现,虽然环境与自然只是诗歌的一小部分,但是它代表的却不少,它同样可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可以体现生态与自然。 参考文献:
[1]李如.审视与反思高中古诗词生态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7(7):125-126. [2]王争亚.赏析中国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J].环境教育.2016,7(25):25-26. [3]郭寒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山水诗文的审美教育价值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7(14):16-1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c47dd673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