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2022-05-24 08:56:4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欢迎阅读!
课程,纲领性,基本,文件,标准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3.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结构 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学科18课程标准,结构基本上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5.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 以能力目标为主导,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其核心是采取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

课程标准解读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


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

的关系。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第四,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 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 2)《品德与社会》(3——6年级); 3)《科学》(3——6年级); 4)《历史社会》(7——9年级); 5)《科学》(7——9年级); 6)《艺术》(1——9年级); 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第二, 管理的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小学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整体性。 第二,实践性。 第三,开放性。 第四,生成性。 第五,自主性。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 主动性;二、独立性;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


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学习课程是为“研究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使“研究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学习课程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

养。

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是根据本学科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 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

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 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者。

第三,从教学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 3)不大声训斥学生; 4)不冷落学生; 5)不羞辱、嘲笑学生; 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怎样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40什么是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 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教学 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 第四,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


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形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 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 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多元智力理论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651d5359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