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容于世——李贽与女学生》,欢迎阅读!
梅澹然是李贽好友梅国桢的女儿。因梅国桢的关系,李贽与梅澹然大概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之后认识,这是在李贽削发为僧之后。梅澹然堪称李贽的知音,性贞静,解禅理,精擅于刺绣。她早年丧夫,年轻守寡,结识李贽时不过二十多岁,因信佛而经常向李贽请教。其后梅澹然削发为尼,以示其信佛之心坚定不移。两人的“交往”是明代一宗受热议的公案。 梅澹然的父亲梅国桢(1542-1605年),字客生,号衡湘,湖北麻城人。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李贽于万历九年(1581年)到黄安,在梅国桢中进士前就已与他结识。梅国桢有六个女儿,梅澹然排第三。她十五岁嫁给刘守有的三子刘承禧,可惜未过门,刘承禧已夭亡。梅澹然年轻守寡并开始在家带发修行,在家设尼庵,名叫“绣佛精舍”,一同修行的还有她的妹妹及姑姑等梅家几位女眷。梅澹然向李贽问学,主要是通过书信往来。
向李贽问学的女子不只梅澹然一人。在李贽的心目中,这些女子都是现世的观音菩萨。但他最推崇的是梅澹然。李贽在《焚书‧卷四‧豫约》中写道:“梅澹然是出世丈夫,虽是女身,然男子未易及之,今既学道,有端的知见,我无忧矣。虽不曾拜我为师,⸺彼知我不肯为人师也,⸺然已时时遣人走三十里问法,余虽欲不答,得乎?彼以师礼默默事我,我纵不受半个徒弟于世间,亦难以不答其请。故凡答彼请教之书,彼以师称我,我亦以澹然师答其称,终不欲犯此不为人师之戒也。呜呼!不相见而相师,不独师而彼此皆以师称,亦异矣!” 在这段话中,李贽否认自己接受弟子,当然也包括女弟子,所以才没有把梅澹然看作自己的弟子;但他又明确地告人们,他与梅澹然互相以“师”相称。同时,李贽还补充了一句,说自己之所以要称梅澹然为师,是因为梅澹然已经削发为尼了。可见,李贽与梅澹然,互相以“师”相称,而又囿于礼教之束缚,长期通信却很难见上一面。他们之间精神之恋的意绪,正是在多次通信后萌发和产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李贽在南京作〈却寄〉诗四首,给远在麻城的梅澹然: 一回飞锡下江南,咫尺无由接笑谈。 却羡婆须蜜氏女,发心犹愿见瞿昙。 持钵来归不坐禅,遥闻高论却潸然。 如今男子知多少,尽道官高即是仙。 盈盈细抹随风雪,点点红妆带雨梅。 莫道门前车马富,子规今已唤春回。 声声唤出自家身,生死如山不动尘。 欲见观音今汝是,莲花原属似花人。
诗中“婆须蜜氏女”似指梅澹然,他盛赞梅澹然貌美如花而心地纯洁善良,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此诗明说观音,暗写澹然。从全诗看,李贽与梅澹然有着极深挚的情谊,梅澹然想见到李贽,而李贽也很想念这位异性知己。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夏,李贽回到阔别数载的麻城龙潭。此间恐有与梅澹然相会之事,致使舆论哗然。当时男尊女卑之风犹在,男女受受不亲的观念仍存,两人的精神交往亦不容于当时社会,认为有违“男女大防”之举,遭恶意诽谤。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马经纶在〈与当道书〉写下“卓吾不能安其身于麻城,闻檄被驱,狼狈以避。……缘麻城人以异端祸惑世目之,以宣淫诬之耳。”李贽因此不得不离开麻城,隐藏到河南商城的黄檗山中。此年冬天,被明神宗革职为民的前御史马经纶,从北京通县赶赴河南商城探访李贽。次年(1601年)春二月,马经纶将李贽接到北京通县家中居住。又过了一年,在1602年,明神宗下诏逮捕李贽,李贽最终遭迫害惨死狱中。在此期间,他再也未能与梅澹然见面、论学。不久,梅澹然也去世了,年仅三十七岁。 李贽与梅澹然确有一种精神之恋的微妙意绪,但这种关系是一种很纯洁的关系,是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道学家所不能理解的。坊间造出谣言说李贽“宣淫”,这恰恰证明了假道
学之士的道德浅陋和心灵卑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4e26c0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