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案

2022-10-30 21:1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塞山怀古》教案》,欢迎阅读!
西塞山怀古,教案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单元 课题

选修(一)唐诗宋词——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西塞山怀古》教案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目标

3.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余秋雨“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导入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怀古诗的主旨: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但是多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 主题大致有:1、感慨盛衰无常,如唐代李白的《越中览古》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侈,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感慨国运衰微,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4、抒发爱国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如卢照邻的《咏史四首》 6、感慨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23——无我之境 456——有我之境

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



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

《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链接 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

种强烈的愿望。

2.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

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一)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诵读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思考1】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1)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2)①“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 ②“收”,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思考2】颔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1)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2)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思考3】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思考4】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由怀古而感今,第七句诗由悲转喜,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为一家,天下统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三)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4575d9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