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笔下“狼孩”莫格里的人物形象解读

2023-04-02 18:2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吉卜林笔下“狼孩”莫格里的人物形象解读》,欢迎阅读!
格里,吉卜林,狼孩,笔下,解读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作家,也是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的小说和诗歌创作都得到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与赞誉。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评论者站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诸多批判,并将其称作“反动的帝国主义作家”但随着近年来,学者从纯学术的角度对吉卜林进行研究的增多,其小说中的文学审美价值再次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他的更多作品也得到了重视和译介。《丛林之书》是作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短篇小说集。吉卜林在这部小说集中塑造了“狼孩”莫格里这一少年形象。本文从英雄主义情结、现实意义与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共通性三方面探讨了吉卜林笔下的“狼孩”形象。

一、“狼孩”与浪漫的英雄主义情结

吉卜林笔下的狼孩莫格里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他天资聪颖,自幼年起便有着超越常人的胆量。长大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成为丛林中的王者。莫格里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的正是“英雄是怎样炼成”的过程。传统观念中,英雄总是与传奇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从祈祷神明的福佑,到期盼英雄人物的庇护表明了人摆脱外力,依靠自身来主宰命运的渴望。因此,人类关于现实的普遍本能就是始终把这个世界从根本上看做英雄主义的舞台。[1]因此,莫格里这一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英雄主义情结。

首先,作者通过莫格里在险恶的丛林中求得生存的经历展现了狼孩超越常人的一面。在小说中,吉卜林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狼孩的勇敢和智慧,初步建立起一个理想化的少年英雄形象。父母在丛林中遇到老虎时,惊慌失措地跑回村庄,却留下了幼小的莫格里。他在夜晚误打误撞地爬进了狼窝。当狼爸爸看到他时,从来还没有一个这么娇嫩而露出笑颜的小生命,在夜晚的时候来到狼窝。他抬头望着狼爸爸的脸笑了”狼爸狼妈在第一次见到莫格里的时候,便被他的勇敢吸引住了。这也是此后它们冒着巨大的危险收留莫格里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莫格里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凶狠的老虎谢尔汗,他总是能够沉着和自信地应对,丝毫没有半点畏惧。为了解除自己和年迈的头狼阿克拉的危险,他独自一人下山从人类那里取来了“红花”面对那些与他反目成仇的狼和凶残的老虎,他用红花和勇气震慑了那些跃跃欲试的野兽,拯救了自己和阿克拉的性命。此后,莫格里又杀死了老虎谢尔汗,拯救了自己在村落里的养父母,打败了白色眼镜蛇。这些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在莫格里身上却一一实现了。

其次,莫格里的英雄形象不仅在于其超越常人的勇敢和智慧,还在于其对弱者进行庇护的善良和能力。这才是英雄被常人供奉于神龛、顶礼膜拜的本质所在。莫格里年幼时需要头狼阿克拉和狼同胞们的保护,需要黑豹巴西拉和棕熊巴鲁的教诲,但随着他慢慢长大,却逐渐成为这些动物的保护者,甚至也保护了对他友善的人类。并且,他不畏强权,敢于与权威和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进行抗争,是普通个体的理想化身。在吉卜林的短篇小说描绘的故事情节里, 有着许许多多的巧合和偶然, 充满了戏剧性。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曲折离奇的情节,使莫格里的英雄形象塑造得真实和丰满。 二、狼孩与时代精神

莫格里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崇尚的高贵品质。莫格里诚实、勇敢、有情义,并崇尚个人奋斗,在他的身上有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从莫格里遵从的“丛林法律”可以看到进化论对他的影响。在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中,“丛林法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各个故事中可见,规定了丛林中的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秩序,是丛林世界欣欣向荣的重要保证。按照法律办事,莫格里就能获得庇佑,而违反法律形式,则会导致混乱的出现。莫格里自尊自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丛林兽民的爱护,而他也一向秉承“丛林法律”行事,为维持丛林的秩序而奋斗。在性命攸关的节骨眼,莫格里偷来了火种,以此吓退了不守法律的群狼,并痛打老虎,在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的同时,也传播了自己的威严。在与老虎谢尔汗的斗争中,莫格里凭借勇气和智慧成功战胜老


虎,并成为新的丛林之王。他将虎皮用竹钉钉在会议岩上,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功绩。莫格里称王后,动物们对其既尊重又畏惧。莫格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通过对丛林兽民的指挥,迎战凶残的红狗,维护了丛林中的秩序。

吉卜林塑造莫格里这个角色,与作家自己的社会理想有着深刻的联系。莫格里被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殖民地管理者,通过莫格里的引导,殖民地才能走向繁荣。吉卜林对印度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热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其上的土著人。但他对印度社会的愚昧落后和“东方式混乱”痛心疾首,他期望以法律和秩序来归化这些印度土著,从而将印度引领到他梦想中的康庄大道。但吉卜林自身受到时代的影响,认识具有局限性,他认为印度依靠土著自身的觉醒来建设一个民主科学的进步国家是不现实的,唯有通过大英帝国的管理,才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途径。在“丛林故事”中,莫格里就像出生在殖民地的白人一样,具有先天的优势。丛林中的任何动物都不敢直视他的眼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狼爸爸和狼妈妈,老熊和黑豹都自觉地保护他,仿佛唯一的目的就是将他培养成丛林中的新王者。而莫格里也不负众望,成功地杀死威胁丛林秩序的老虎谢尔汗,成为丛林中新的首领。莫格里不仅有强壮的身体,而且有超越兽民的智慧,还具有兽民所少有的仁慈。当他的狼兄弟要向虐待他的村民复仇的时候,莫格里阻止了它们的行动,即使这些村民贪婪、愚蠢、幼稚可笑。当他将养父养母成功解救之后,也没有放纵黑豹对村民发动袭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莫格里的仁慈。吉卜林塑造的莫格里仿佛就是为了担任丛林之王而生的,而丛林中的动物也跟随莫格里的脚步,维护着丛林的安定与和谐。

三、吉卜林的理想化镜像

莫格里的经历与作家本身有着众多的相通之处,不难看出,莫格里的身上,有吉卜林将自己的一些经历映射在他身上的痕迹。吉卜林出生在印度,未满6岁就和妹妹一起被父母送到了英国。当父母找到了兄妹俩的监护人并安置好后就悄悄离开了英国返回印度。这种告别方式刺痛了孩子们脆弱的心,他们觉得自己孤苦无助。加之房东和他们的孩子经常殴打吉卜林,而学校教育使他感到窒息,吉卜林觉得被父母遗弃了。[2]莫格里有着类似的遭遇,他还是个襁褓中的孩子,而父母在老虎到来后忙着逃跑,连孩子都丢下了。在丛林这个陌生环境中,幸好有母狼拉克莎照看他,并视他如同己出。吉卜林并未将自己的童年阴影加诸于莫格里的身上,而是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这也算是对自己失败的少年时期的补偿。不但如此,吉卜林还给莫格里设置一个村庄中的养母,米苏阿在莫格里初回村庄就用牛奶面包款待他,并认为他就是自己被老虎叼走的孩子,她的出现补偿了莫格里缺少的人类母爱。

莫格里与吉卜林都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有着身份认同的矛盾。吉卜林在印度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使他对东方印度的古老文化产生了敬重和喜爱。而吉卜林作为英国人,他接受的殖民主义的教育使他认同了自己英国殖民者的身份。这样,吉卜林就在东西方文化间徘徊,反映在“丛林故事”中,就是莫格里的双重身份。莫格里在丛林中长大,老熊巴卢、黑豹巴希拉、蟒蛇卡阿、大象海蒂等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和玩伴。在莫格里的心中,自己就是一头狼,他遵守“丛林法律,和狼群一起捕猎,过着快乐的丛林生活。同时,莫格里是人类的后代是毋庸置疑的,这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迷惑。当他当上丛林之王后,老狼阿克拉提醒他是一个人类而不是狼,这使他非常愤怒,差一点用刀扎到老狼。当老猎人布尔迪阿扛着枪循着狼的足迹进入丛林时,狼兄弟们准备猎杀他,“用不了中午,我们就要滚动他的头骨了!莫格里急忙尖叫着让它们回来,“人是不吃人的!虽然内心抗拒自己变成和村民一个样子,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始终是个人。最了解莫格里的黑豹巴希拉曾评价他:“你属于丛林,又不属于丛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莫格里身份的矛盾性。

此外,莫格里与吉卜林还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比如,吉卜林在印度的记者工作,在吉卜林的自传中称那段时光为“艰苦的七年”经历了这七年的历练,吉卜林从成人的视角审视了印度的风土人情,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做记者时的笔耕不辍也提高了他对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27acd0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