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空间场理论》,欢迎阅读!
空间场论
一、场理论
场理论最早起源于物理学中的引力场、电磁场。牛顿和法拉第在对万有引力现象和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分析中,分别描述了在引力场和电磁场空间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说明了在自然空间中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场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侧。近年来随着物理场相关理论的发展,场论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场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场和社会场。其不仅广泛应用于有关物理学的多个科技部门,而且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研究领域。
(l)物理场。经典物理学认为,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场也是物质形态的一种。场与实物同时存在,且密切联系。它们都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其形式、结构和属性也存在多样性;也都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其不仅决定着相互的运动形态和属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它们差异在于,场可以在同一空间叠加而实物不能;场的连续性突出而实物的中断性明显;场不具有静止质量及确定形态和边界,而实物具有静止质量、确定形态和边界网。“场”的基本特征包括:拥有特定的空间区域;在空间区域存在若干元素;元素有特定的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并相互作用。
(2)社会场。1980年宋汉年发表论文,首次把场的概念从物理学上升到哲学高度,并提出了社会场这一概念。他认为,生产力、国家、阶级等,都是实体和场的统一体,这就为用场论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
①经济场。1983年唐昌黎发表《试论生产力场》一文,首次把场论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该文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实体因素。科学技术、管理通过信息而起到场的作用,把这些实体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生产过程。信息起到传递作用,相似于场量子。此后,很多学者对经济场的概念、特征、内涵等做过探讨。对“经济场”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种经济要素在赖以存在和活动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空间中所表现的空间布局——“区位”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相互作用和“经济场”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基本特征量的研究、经济场坐标系统的建立、经济场运动规律的研究、经济场的存在性证明、经济场特性、经济场域、经济空间理论、经济市场场论等方面。
②心理场。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勒温把“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他认为〔15j],在个体行为的表象背后,存在着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决定力量可以界定为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乃是“在该时刻内决定个体行为(B)的全部事实的总和。生活空间(L)表示各种可能事件的全体,它包括人(P)和环境(E)两大部分。”根据这种思想,人的行为就成为生活空间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
B=f(P,E)
在上述公式当中,人这一项包括遗传性、能力、个性和健康状况等,而环境则指人所处的社会状况。根据这种观点,个体在特定时间所体验到的世界,就是他的生活空间,即他当时感知的环境。生活空间总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行为则是这个生活空间的一种功能,所以,上述行为公式也可以表示为:
B=f(s)
其中S为心理情境。在勒温看来,生活空间就是制约行为所引起的心理场,心理场制约行为与个体的关系就是场的认知结构。
③教学场。勒温还将心理场引入了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场的概念。任何个人在特定时刻的行为都是在心理场中同时进行运转的力量的净效果。在教学系统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教学场”。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这个场进行的。学生在“教学场”影响下受到作用。
掌握知识的过程就相当于一个具有磁性的物质在磁场中被进一步磁化的过程。但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又不能机械地等同于电场、磁场那样的相互作用,更具有多元性和多边性,更复杂,更高级。 二、旅游场理论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在研究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相关的空间范围问题时,提到了“旅游者内心世界”、“环境场” (environmental bubble)、“旅游者场”(tourist bubble)等相关概念指代旅游场。
国内学者也对旅游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王长生认为,旅游场与旅游系统的区别在于旅游系统是一种静态划分而旅游场是一种动态概念。旅游场是由旅游活动形成的场,是由开展旅游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环境条件所组成的复合体,由旅游力、旅游主体、旅游媒体和旅游客体四部分组成;其中旅游力是指促使旅游主体、旅游媒体和旅游客体相互作用的力,是旅游场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当旅游力大于旅游污染力时,旅游场处于平衡状态。
谢彦君从现象学和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旅游现象尤其是旅游行为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可以描述旅游行为动力过程的基本理论模型一旅游场,认为串联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级、各类结点以及对具体旅游行为的规定和引导作用构成的旅游行为情境即旅游场。这种旅游行为情境旅游场的模型,反映着旅游者在旅游期间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过程与当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章锦河等从区域旅游空间竞合角度出发,认为旅游场是旅游活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影响和作用于其中的旅游流的产生、集聚与扩散,反映场内各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旅游场”划分为旅游需求场、旅游供给场和旅游需求一供给场三种。他还从单一源点的场强、一对源点的位势、多源点的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对皖南旅游区旅游场等级结构、等级扩散和旅游流空间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王铮等提出了旅游域概念:“人们以某一个或数个旅游集散地为核心,在一次有效用的出游活动中所愿意到达的最大范围”。他认为旅游域是由旅游者自身行为决定的一个资源需求区,并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旅游域模型,利用GIS技术研究了旅游域模型应用问题。李东何、赵玉宗引入了旅游罩概念,认为在旅游活动中主要存在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罩,并分析了旅游罩的存在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王冠孝等借用空间场理论的场强、位势、场地域结构等数学模型,实证分析了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林岚等运用网络分析原理的数据库分析技术,对航空口岸选择变化所引起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靳诚等从经典引力模型出发,通过构建城市旅游流强度模型,对长三角域内旅游流场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李亚兵根据主题公园旅游流特性,从微观层面对其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永明、马耀峰等运用空间场理论实证研究了上海市与长江流域其它省市入境旅游流之间的互动效应。
综上所述,目前对旅游场概念的概括还比较泛化,多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进行定义,停留在浅层的探索阶段;对旅游场核心的阐述还较模糊,概念体系定义不够完整;对旅游场影响要素、测度方法等的研究也不够深化;对旅游场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多关注动态变化特征,但很少涉及到旅游流运动的机理层面。 三、旅游流空间场研究视角
旅游流场是旅游流活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影响和作用于其中的旅游流的产生、集聚与扩散,反映场内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旅游者的空间活动表现为在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复运动,将旅游目的地抽象为旅游流场中的节点,那么旅游流场便是由节点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一个场。广义的旅游流场应包括旅游客流场、旅游信息流场、旅游物流场和旅游能量流场在内,狭义的仅指旅游客流场。
将旅游目的地看作节点,每一节点对其它节点都有一种力的作用,同时受到其它节点的作用。节点之间相互作用方式有集聚与扩散两种,作用在旅游流上就表现为旅游流的集聚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dc0eed619e8b8f67c1cb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