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陆洋》,欢迎阅读!
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
——读《今夜有暴风雪》有感 陆洋
知青、知识青年,这名词似乎有些陌生,但它好像已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我本人由于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对其知之甚少。感谢梁晓声老师的《今夜有暴风雪》,这本收录了八篇短篇和中篇北大荒知青小说的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北大荒知青的年代。
书中反复出现了一些数字,40万支援北大荒的知青。40万呢,这么多的知识青年去那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开荒、播种、收割、饲养、守疆。知识青年应该是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创造能力,他们能为祖国的高科技献上自己的力量,但在北大荒那样的地方开垦荒地,所从事的基本都是体力劳动。在那个体力劳动至上,知识分子被当成臭老九的年代,也许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知青们从初探北大荒的努力着、扎根着,到熟悉后的茫然着、麻木着,再到大返城时候的失落着、犹豫着……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告诉我们祖国的发展经历了些什么。
书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了收获”,写了那初到北大荒的垦荒艰辛;“鸽哨”、“边境村纪实”、“高高的铁塔”展现了中苏交恶的年代,边境线上平凡人们的战争与和平;而“白桦林作证”、“今夜有暴风雪”、“黑帆”则说出了那个知青大返城时候的“旷日奇景”。
在那个知青开赴北大荒的年代,知识青年都是响应着党和政府的号召去的,很多知青都立誓“扎根边疆”、“三年不回家”、“绝不回去”等等。可以说他们都是信心满满的去的,他们放弃了以大脑为主要劳动的方式,改而主要使用体力进行劳动,这个在现今让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在当时也许是光荣和高尚的行为。很多知青因开垦北大荒而葬身于北大荒,他们都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成为后续知识青年的膜拜对象。但这样长久以往真的就好吗?不管是对于我么的国家还是这些知青本身。慢慢的,很多人坚持不住了,他们有的以上大学为契机、有的以结婚为方式、有的用了攀亲带故的方法,他们脱离了北大荒,离开了边疆,有的甚至背弃了自己的誓言和婚姻,只为回到城市里去。可能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
活,或是更好的发展。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坚持了下来,有的可能是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可能是为了自己一衣带水的兄弟姐妹,还有的可能是那犹如乡土般感情深厚的黑土地。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一纸知青大返城的行政令,大多数人不再留恋、或是知道留恋也无用,几天就都走了,有的人走的急的甚至饲养的羊都没有交接,便宜了那些饿狼。40万,留下来的只能用凤毛菱角来形容。
那么知青的这种支援边疆的行为到底是否值得呢?后人应该怎么样看待这段历史?也许如今的我很容易得出“知识是进步的阶梯”、或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结论,但在那个年代,劳动人民不是最可爱的吗?也因此,他们响应号召奔赴边疆、扎根边疆。只是那时候的劳动人民似乎不包括脑力劳动。国家在进步,人民也在进步,落后就是要挨打的,这也促成了知青大返城这样的奇观。因为,不管是国家还是知青本身都希望——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
也许最后一篇短篇小说“黑帆”中的这一场景,更能说明问题。主人公杨帆,因救了心爱的女孩被火烧而毁容,然后,他放弃了返城,留在了北大荒。当年那个心爱的女孩成为了一名作家,回来找他的时候,他拒绝了她。在留给她的信中这样写到:“我不能成为女作家的好丈夫;你也不能成为我的好妻子。人的感情是需要培育在现实的土壤中的。农场就要实行承包了——这就是我面对的现实。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和我一块儿征服土地的妻子,而你需要的是一个能给你灵感的丈夫……”因为环境以及所做事情的不同,曾经亲密的人已经变成了陌生人,对于有知识的青年来说,更能够运用知识的脑力劳动岗位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但是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祖国。所以,虽然有些岗位可能并不是我所认为最适合我的,但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我愿意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d63bad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