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路

2023-04-21 08:23: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路》,欢迎阅读!
城市化,长江三角洲,之路,浅析


浅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路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远远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本文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基本情况,然后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最后指出协调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发展新型城乡关系的对策建议。



标签:长江三角洲 城市化 逆城市化

1 长三角城市化的基本情况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目前,上海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江苏达到55.6%,浙江达到57.9%,长三角整体城市化率达到了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十二个百分点;并且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一级中心的城市群网络体系。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内部差异比较大,如上海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现象明显,中心城区城市化率在95%以上,但外围地区,别是远郊地区,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成为上海和浙江、江苏交界地区的低谷,落差比较明显。



2 长三角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与逆城市化的出现

2.1 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2.1.1 现有水平已经很高,发展潜力有限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率已经非常高,达到了66%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了世界发达水平,城市化发展快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脱节现象。国外历史经验也表明,城市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发展速度难以提高。



2.1.2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上升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此地的生活成本迅速上升,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已经在长三角发展的年轻人,由于压力大,不得不考虑到其他地方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影响长三角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使得长三角的城市化质量下降。



2.1.3 城市现有的规划不够合理,资源的承载力有限

长三角地区大大小小的城市上百个,相互攀比,城市的同构现象严重,城市




的定位不明确,各地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往往只看重本辖区的利益,功利性比较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资源的承载力下降,不利于一个统一的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的形成,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2.1.4 环境污染严重

长三角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最严重的是水污染,虽然长三角地区全年降水充沛,河流湖泊众多,但是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清洁的水源减少,水质性缺水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大气污染严重,大量的工厂的建立和人口的增多,使得工业烟尘和生活烟尘的排放量都增多,气中有毒的物质含量增加;另外本地区的电子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地区的辐射污染也比较严重。



2.2 逆城市化的出现

由于污染、生活成本上升等种种前面提到的原因,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城市化,其表现如下:



2.2.1 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转移

随着大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普遍压力增大,加之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使得大城市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相比之下,近几年的小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收入与生活的成本之比比较高,竞争压力也比较小,一部分大城市的人们选择回到小城市生活,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于是选择逃离大城市。



2.2.2 农民工回乡

每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就会出现人员短缺,开工难的问题,大量的民工因为工资待遇低,受歧视等种种原因不再回到长三角地区打工,而是选择在离家比较近的小城市工作,这使得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2.3 城乡之间涌起了双向流动

在农民进城的同时,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城里人纷纷来到农村,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及时有效信息资料,在农村扎根,发展起来,这种流动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就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3 协调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关系,发展新型城乡关系

3.1 鼓励发展中小城镇,依托现有的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全国百强县中相当大一部分位于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城镇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结合各小城镇特色,优化其产业结构,着重培养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优,竞争力强的小城镇,形成错落有致,紧密合作的长三角小城镇网。



3.2 着重解决农民工,失地农民的问题,注重城市化的质量

农民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收入水平低,劳动强度大,老人照顾难,孩子上学难,夫妻相聚难等问题成为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普遍问题。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着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消除歧视。而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另一个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我们也必须正视,大力改革现有的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3.3 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大对农经济的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增加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促进城市文明的扩散,保护农村的环境,建设宜居农村,形成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3.4 注意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地区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注意发展过程的节能、节水、节地,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用水安全,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与城镇组织模式的特征和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



[2]姚士谋,张雷.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保护问题探索[J].地理科学2008

28(1):2228.

[3]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74146~14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d25caad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