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

2022-07-15 03:09: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欢迎阅读!
诗中,菅原,悲秋,意识,分析
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

思想文化学习唐制。遣唐使和留学生的不断派出,中日两文化交流频繁,促生及发展了日本汉诗。上至天皇,下至贵族文人,积极学习文化学习杜诗、白诗,成为一股巨大的热潮,汉诗甚至成为一个贵族的重要修养。从杜甫热白居易热我们可得知日本汉诗来源于中国本土,接受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悲秋思想发声于《诗经》,定音于宋玉的《九辩》,历经各朝各代,一直被古代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那么日本汉诗毫无疑问会受中国诗的这种悲秋传统的影响。菅原道真汉诗素养极高,定会受此悲秋意识的熏陶与影响。

(二)日本文学的传统

日本汉诗在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同时,还受日本本土的文学影响。日本是一个岛国,气候为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正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出了日本人敏感而且細腻的民族心理。日本敏感的神经,塑造了物哀文学审美模式。汉诗被引进日本后,必然要经历日本化的改变过程,这改变固然受其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日本和歌作为日本土生土长文化特质在于重在表现四季的自然景物,常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尤以表现感伤与恋情未满的情感居

1 / 3




多,表现最多的情感是。和歌写四季景物甚多,秋作为一个特殊的季节,必然能引起歌人的物感,引出歌人的寂寞感伤的情怀。例如《万叶集》中有此世无常住,心中早已知,秋风寒入户,更觉令人思这首和歌表明秋风寒凉,更令人心生发悲愁之思绪。《古今和歌集》林间疏漏处,月影正徘徊。见此忧心事,悲秋竟自来。(无题 佚名)落叶满天下,秋来已可知。众生皆扰攘,独觉此身悲。秋至人间遍,何尝为我来。虫声闻入耳,立地起悲哀。每思群物化,何故独悲秋。草木生红叶,行衰去不留。等和歌字里行间无一不弥漫着悲秋孤独的情感。纵观和歌秋季季题,大多都以悲秋作为和歌基调,以自己寂寞悲哀的真情流露为主。这种物哀,悲秋思想是日本民族的情感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故然也会深刻影响于汉诗的创作,影响于汉诗人菅原道真。

(三)菅原道真的人生经历

综观菅原道真的诗作,我们会发现,两次的贬谪之变让诗人悲秋之情更浓烈。现实中的不幸、仕途上的波折,使菅原道真的诗更加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朴素简单的风花雪月,正是因为两次的左迁遭遇才让菅原道真从诗臣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悲伤是个体失去对其具有价值的人或物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引起悲伤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某种形式的丧失。菅原

2 / 3




道真的赞岐之变与谪居太宰府,既包括外显的丧失,远离家乡;包括内隐的丧失,梦想的破灭和岁月的流逝。菅原道真的两次左迁,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上的极大失落,亲友的离别,让诗人处于一种穷途末路的孤苦困境,悲从心来,悲自难抑。秋天的凄清寂寞的气氛下,肯定会带着人生困顿处境的哀怨与悲愁。两者相互作用下,诗人菅原道真的诗情更加出彩,诗作也变更加夺目。菅原道真的赞州之行,心中满是对京城的眷恋与不舍,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在赞州时期看见秋日之景,怎不生发出悲秋之情,思乡怀人之叹。流放太宰府,更是山崩地裂的巨变,前位及权臣,后流放贬谪,这种天差地别更能引起诗人菅原道真的失意与无辜控诉,秋月的正常运转易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左迁之困境,《菅家后集》中的秋月诗中都弥漫着不可消散的绝望孤独之感。 四、结语

日本汉诗人菅原道真以秋月来抒发了自己的千愁百绪和他的悲秋情结,表达了光阴易老、旅愁望乡、人生无常、无辜被贬的愤懑等各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在中国诗的受容、日本本土的影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这三者的影响下,菅原道真的笔下才细致刻磨出了别样的秋之风情,诗中才充满着不同的悲秋之韵味。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d24a508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b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