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主题

2022-03-27 17:07: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恨歌主题》,欢迎阅读!
长恨歌,主题
论《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

一首蕴含深邃的《长恨歌》将男女间的至情至性演绎和发挥到极致,也成全了白居

易“古今长歌第一人”的美名。这首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声情并茂,蕴含深远的杰作,不愧为白居易的不朽名篇。但,对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分歧,表现出既有讽刺、又有同情的双重性。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篇长诗描写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但也有人,则把这首长诗看做是一首回旋曲折、玩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首先是《长恨歌》主题的“政治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长恨歌》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即点明讽喻之义,有着对重色帝王意味深长的讥讽。接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一个因沉湎美色而荒废政事的明皇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明皇已昏昏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是更进一步的讽刺挖苦,讽喻的目的明明白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明皇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诗文中反复渲染唐明皇得到杨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语也,以女笼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有着极其强烈的讽喻色彩。

但,经过“马嵬事变”的“血泪相和流”的死别,作者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白氏表现了对杨贵妃的强烈同情,“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从对杨贵妃的同情,又转为对二人恋情及唐明皇的同情。还在路上,面对青山绿水,仍是朝夕不能忘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凉;旧地重经,又勾起伤心地回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感念当初,触目伤怀,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极力渲染唐明皇的孤苦冷落。

最引人注目的是“仙寻”部分,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及作为全篇概评、收束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进一步证明《长恨歌》后半部分的确是以同情态度在描写李、杨情爱悲剧。白居易并未丑化,甚至也没有直接从政治上评价这一悲剧。这一部分重以歌颂爱情为中心,在《长恨歌》中占得比重更大,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于李、杨爱情的描述,白氏并没有受历史事实的束缚,而是借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变出一个回旋曲折、委婉动人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地再现,因此作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赋予了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并且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对李隆基、杨玉环对爱情的真挚专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抱有歌颂赞扬的态度,而对爱情的悲剧结果又深表同情。

关于李、杨情史在民间的传唱,世人更多的是对爱情专一的美好向往。对于李、杨的爱恨离合一直以来都是历代文人们最为钟爱的题材之一,人们或咏之、或讽之、或羡之、或叹之,以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帝妃恋”的压卷之笔,而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则无疑可以说是李、杨爱情悲剧的经典读本。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及李、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它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读者、观众都不希望好人死绝,更不愿哭着离开剧场。这大团圆结局.与中国古典美学追求有关,是民族传统哲学基础所决定了的。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那《长恨歌》的爱情说也就好解释了。从客观上说,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今天看来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有其独特性.这里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男女主人公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且对唐朝历史的兴衰、国家的安危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样就容易使读者、评论家游移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往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混同于对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评论,而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困惑。其不知文学家、艺术家在表现一个历史人物时,既可能写他的全貌,也可以截取他性格中的某个侧面,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在具体描写环境中给人物提供可信的依据,即塑造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唐明皇重色的性格特征可谓淋漓尽致矣。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高度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而杨贵妃则着重体现在倾国的外貌上,写她的妩媚、娇态、风姿.天生丽质。这形象既富于个性又十分鲜明。

作为一首爱情诗来看待,它不同于一般爱情诗的地方,还在于把政治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来处理,作为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逸乐误国,甚至导致安史之乱,这只是一个方面,同时它也导致了自身无可挽回的大悲剧。可一味囿于女色亡国 是一种偏见。必须看到,开元之的断送,绝不仅仅于此,更主要的是唐代各种社会矛盾白热化的结果。如民生凋弊、外患频仍、藩镇割据宦官朋党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些棘手的复杂矛盾,唐明皇无法改变,就是有识之士,也是宏图难展。而这昏暗的现实就成了悲剧的必然条件和典型环境。


我们说,长恨歌》不仅以唐明皇、杨贵妃两个历史人物为男女主人公,还写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玄宗幸蜀”(干乘万骑西南)马嵬兵变”(六军不发无奈何)等。我们认为,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应该忠实于大的历史事实的,但又不能机械地服从历史史实。只能把它作为骨架,使其具有历史色彩,这是必要的。但着眼点应放在人物创造和细节(血肉)的描写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学艺术的完整性。据此,我们可知,就这些政治历史事件而言虽蕴含着强烈规劝和讽谕作用,唐明皇晚年耽于淫欲腐朽生活是有批评的,但这却不是该诗的正题。正题应是长恨是永恒的遗憾,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心中永恒的恨,显然主要是爱情遗憾,但也远非一般的男女之间的生离死别的伤痛感情所能概括的。我们认为它绝不会对误国寄予那么多的同情。我们从长恨的深刻含义中去感受丰富的历史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就不会把它仅仅当作肤浅平庸讽谕劝世之作了。 另外.我们从全诗120个诗句的分配来看,约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是写逸乐误国的,但基本上是略写,有些则是一笔带过。那些重笔泼墨的地方,全都落在了李、杨爱情的悲剧上。最后虚构的仙境部分。写杨贵妃死后成仙,玄宗一往情深,则没有任何的讽谕规劝之类的内容。从全诗的三大部分或两个部分来看,尽管侧重面有所不同.但始终都贯穿着风情二字。总之,全诗的体格完整,布局得体。我们通过诗的结构的创造性安排,也能探索出诗人的言外之音、探索出诗人没有说出的话。这会加深我们对爱情说的理解和认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cd712d34431b90d6d85c7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