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象棋的前身——博戏》,欢迎阅读!
象棋的前身——博戏
本文转自湖南博物馆网站,有利于我们对馆藏文物《六博俑》的认识
西汉时期的贵族除了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之外,平常还有非常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包括
博戏、郊游、爬山、划船等等,其中,博戏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1972年在长沙市东部地区发掘出土了三座西汉时期的墓葬,从中出土了一套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完整的漆器博具。它主要有一个博局、十二颗大棋子(六黑六白)、二十颗小棋子、四十二根筹、一个骰子(焭)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这套博具是为了玩博戏而特意制作
的。 博戏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戳辱之。”可见博的出现,最迟不晚于商代。博戏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了。《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陆博蹹踘者。”《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记载:“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由此可以想象出战国时期博戏的热闹场
面。 在汉代,博戏更是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迷,有的人甚至都迷恋到了“废事忘业,忘寝与食”的程度。据史书记载,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和宣帝都是博戏迷。由于最高统治者都酷爱博戏,所以博戏在社会上就更加流行,甚至善博的人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尊敬,并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博戏在先秦时代,是男人们的娱乐活动,到了汉代妇女也进行博戏,甚至有用博具作为嫁妆的。汉宣帝时江都王之女嫁给乌孙昆莫,宣帝曾赐以博具。由于当时人们酷爱博戏,甚至认为天上的神仙也和人间一样,都是酷爱博戏的,所以在举行祭祀时,也要张设博具。在《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哀帝建平四年,“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词西王母。”由此说明汉代的人们对博戏的喜爱
程度可见一斑。 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汉朝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重大事件——七国之乱,而发生此次事件的导火线就是博戏。《史记?吴王濞(bì)列传》中记载,刘启在当太子时,有一次因为玩博戏与吴国太子发生争吵,刘启年轻气盛,用博局将吴国太子击死,吴王因此怨恨在心。后来景帝做了皇帝后,又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于是吴王刘濞被激怒,他联合了楚王刘戊组成七个诸侯国向汉中央发动军事进攻,同时还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晃子,这次反叛后来被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击败,同时也是对景帝迷恋博戏的一个小小的教训。 秦汉时期的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投箸的博和投焭的博。投箸的博有三种,有投二箸的博、投六箸的博和投八箸的博。其中,投二箸和投八箸的博在《西京杂记》
中有记载,但无考古发现。在当时普遍流行的是投六箸的博。 关于博戏的玩法,史料中没有完整的记载,从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大致了解博戏的情形。两个人面向棋盘而坐,分别执黑、白两种棋子,并将棋子置于博局上所绘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箸或者投骰子,由于骰子是十八面的球形体,所以投出以后,要旋转一阵才能停下
来。待其停下来后以最上面所刻之字行棋,即所谓“视其转止,依以争道”。十八面中,有一面刻着“骄”字,如果投得“骄”,则把六粒棋子中的其中一棋竖起来,称为“骄”棋或“枭”棋,其余五粒棋子则为散棋,这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棋步,与其相对的一面刻着一个“妻畏(wei)”字,即“骄”的反义词,代表一种不利的棋步,骰子的其余十六面则是数字,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来行棋。枭棋不同于一般的散棋,它是众散棋的首领,正如现在象棋中的“将”或“帅”。在行棋过程中,双方都可以吃对方的棋子,但对博的胜负,决定于“枭棋”是否被吃,也就是最终以杀枭为胜,这就好比今天我们下象棋的“杀将”一样,将和帅如果被杀,即使其它棋子还有很多,也是全盘输掉。可惜的是,这种曾经风行了几个朝代的博戏到了晋代以后便开始
逐渐衰落,唐代以后就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用具——象棋
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ccbda66e1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