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音乐史》,欢迎阅读!
原始乐舞
原始乐舞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是我国音乐的早期形态。“乐舞”是后来出现的名词,先秦时期称其为“乐”。原始乐舞作品多记载于《尚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礼记》等古代文献中。代表作品主要有《葛天氏之乐》、《腊辞》、《云门》、《朱襄氏之乐》、《箫韶》等。
《云门》
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皇帝氏族各官之长都以“云”字命名,图腾是原始社会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信仰。在“六代之乐”中,《云门》用以祭祀天神。
《箫韶》
舜时乐舞。这部乐舞以“排箫”作为主奏乐曲,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又名《九韶》、《九歌》、《九辫》等。
贾湖骨笛
1986、1987、2001年三次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中期距今8600—8200年;晚期距今8200—7800年。其中一只中期骨笛可以吹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律的认识。骨笛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乐器。
陶埙
陶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也是目前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吹奏乐器。原始社会的陶埙多为一音孔和两音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有出土。
陶响器
是原始乐器中具有特殊节奏色彩的乐器,是一种腔体呈封闭状、内装小固体丸状颗粒、靠摇响发出音响的色彩性很强的节奏性乐器,小巧玲珑、形状奇特。
《大夏》
夏代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著名乐舞。
《大濩》
商朝初期创作的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作品.
《桑林》
商代的乐舞。《桑林》被后人认为是“商之遗声”,和“郑卫之音”一样被作为民间音乐的代称。
陶埙
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一空陶埙,属二里头文化中期。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20余件陶埙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夏代遗物。这些陶埙都是三音空,多为彩陶制品,时代距今约3500年左右。
五音孔埙
商代的陶埙多位五音孔,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旋律乐器,制作也趋于规格化。河南安阳小屯的武丁时代的五音孔陶埙已经在十一个音之间构成了半音关系,只差一个音就能构成十二律。
礼乐制度
是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上下等级秩序而设立的一套严格的文化典章制度。它最初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的,后人又不断增补将其发展成一套严格而又繁琐的、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制度。
雅乐
是我国古代在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等典礼中所用的音乐,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周代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雅乐体系。周代雅乐主要包括“六代乐舞“等。
六代乐舞
简称六舞,是周代以前和周代著名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及周初的《大武》。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的作品,都已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是夏商周三代的创作乐舞,均歌颂了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六代乐舞是华夏民族两千年来创造的时代之史诗、音乐文化之精华,也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作品。
郑卫之音
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加速了“礼崩乐坏”进程,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司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c2d3c70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