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而礼仪在古代就是被奉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祭祀等活动,并且修建了祭坛、神庙等建筑。在周朝时期,就有天子带领着臣子祭天、祭地、祭祀宗庙等活动,周公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礼仪全部记录下来,写成中国第一部礼仪着作《周礼》。而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唐朝,除了在服饰礼仪上有里程碑的作用外,社交礼仪也十分的讲究,比如在男子之间的称呼、作揖,官员上下级的尊卑,以及后宫礼仪的繁琐,唐朝时与周边各国都有密切的来往,除了在经济上的极度发达的原因之外,还有外交礼仪的肯定。所以说我们现代的社交礼仪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关键词:社交礼仪 传统文化 礼学 正文: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它与现代的社交礼仪有所不同,古代的礼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有封建阶级的因素,而现在所说的“礼仪”,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孟子在《离娄下》中说:“人之所以异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的意思是说人和动物不相同的地方很少,而这很少的地方就是礼仪。《礼记 曲礼》中又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意思是说如果人没有了礼仪,与禽兽就没有区别。所以说礼仪对于人是相当重要的,是辨别人和禽兽的重要标志。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
活习惯的反映。《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礼仪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传统礼仪“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社交礼仪在古代的礼仪中,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敬意或者好意。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在相互往来中持续下去。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古人眼中,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的了。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意思是说用我的好意回报你的好意,那么人民就相处融洽,而如果我对你出于好意,而你却用坏意来伤害我,那么人们就等于互相伤害。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意思是真正的朋友或者说君子的交往,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平淡,来日方长,而并非是物质的要求,或者有利可图,金银财宝。君子虽然没有赠送贵重的东西,感情却能长久的维持,而小人之间有利就相趋,没有原因就疏远了,因为没有利益可以图取。就像在现在的生活中,有并不是熟悉的人却送你非常贵重的礼物,如果你收下就有可能受制于别人,或者做有违背原则的事情,而拒接也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
礼仪有很多种表现的方式,下面我就以最直接的一种礼仪来举例说明礼仪的重要性——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在《弟子规》中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
(二)行为举止: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随意,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处处要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并且要“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bfefc3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