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雨》中卡捷琳娜形象分析

2023-05-29 09:2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雷雨》中卡捷琳娜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卡捷琳娜,雷雨,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雷雨》中卡捷琳娜形象分析

作者:杨海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

要:19世纪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大雷雨》刻画了卡捷琳娜这一不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本文运用了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卡捷琳娜的心理矛盾以及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了卡捷琳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捷琳娜;悲剧成因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大雷雨》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写于1859年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作家在戏剧中提出当时最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即妇女如何摆脱封建家庭中的农奴地位而获得解放。剧本的基本冲突是新风尚与旧传统,被压迫者要求自由生活的权利与压迫者维护宗法制秩序之间的斗争。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生活的悲剧,揭露封建农奴制度和宗法家长制的黑暗。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天真善良,但自从嫁给卡巴诺夫之后脸上便失去了笑容,因为婆婆整天对她进行辱骂,还在儿子面前数落她。卡巴诺夫对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唯命是从,满足于在酒杯中寻找慰藉。孤苦无援的卡杰林娜常常独自跑到伏尔加河畔痛哭。之后她遇到了同样常受到长辈无理谩骂的青年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从互相安慰发展到相亲相爱。由于畏惧上帝的惩罚,卡杰林娜主动向婆婆与丈夫坦白,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当鲍里斯也拒绝帮助她时,卡杰林娜剩下的只有投河一条出路。最后卡捷琳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卡杰林娜是19世纪俄国戏剧中最美丽动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曾高度评价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本文将通过对卡捷琳娜这一人物的分析,来探究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戏剧标题叫做大雷雨绝非偶然,首先,大雷雨是自然现象,自然本身在剧本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可以推进情节的发展,指出基本思想。比如美丽的夜景使得卡捷琳娜和鲍里斯约会,伏尔加河的广阔象征着卡捷琳娜对自由的梦想。自然现象大雷雨的到来绝不是立刻形成的,而前面还有诸多的征兆。因此卡捷琳娜的自杀意识也绝不是偶然出现在她的意识中,她的悲剧是黑暗王国长期以来的残酷现实对她心理的压抑。戏剧唤起了公众的愤恨,激发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与生活的独立。其次大雷雨也象征着焕然一新,大雷雨后空气新鲜而纯净,大雷雨的意义说明了存在几个世纪黑暗王国必定要更替。同样,卡捷琳娜反抗后社会独立与自由的时刻必将会到来。实际上大雷雨不仅仅是发生在自然界当中,还在卡捷琳娜的心灵当中。她的身上存在着两种情感的斗争,一种是对卡巴诺娃的恐惧,另一种是害怕自己犯罪受到上帝的惩罚。无奈她最后进行了忏悔。而周围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她的,因为这些人没有卡捷琳娜的心灵世界与她的道德标准。他们也不曾经历过良心的折磨。周围人与卡捷琳娜形象的对照,实际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对他们进行了讽刺。叙事学中指出,对作品高潮部分一笔带过,这样的叙事安排会直接产生讽刺效果。如戏剧中卡捷琳娜的死,作者一笔带过。我的朋友,我的欢乐,永别了。(芳信 195479)但忏悔并没有让卡捷琳娜得到释怀。当鲍里斯舍去她的时候,她的心理彻底凉了,为了自由,卡捷琳娜违反了宗教禁令而投河自尽,心中的大雷雨以重新刷新而告终了。卡捷琳娜从小就和家人去祷告。过着纯真快乐的生活。从小心灵的纯洁对自由的向往让她很难适应卡巴诺娃对她的折磨。所以她的心中很难寻求到自由与独立。笔者认为,从小的宗教情节会对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卡捷琳娜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东正教徒。因为她最后的忏悔是出于对上帝惩罚的恐惧.“让她恐惧的只是黑暗的地狱。”[A.М.Пальховский “Гроза” драма

А.Н.Островского]多神教文化中,有雷神别伦,会对作恶事的人加以惩罚,所以这就可以看出卡捷琳娜的内心矛盾焦点。她并不是真心虔诚去感受上帝,如果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无论爱情多么的悲剧,是不会选择自杀来破坏宗教禁忌,因为按东正教的观点自杀对于卡捷琳娜永远不会得到自由。所以东正教只是在她认识的浅层中,并没有在她的心灵深处扎根。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卡捷琳娜的内心中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贯穿始终,而现实中自我调节的自我又显得那么弱小。她不善言辞,不太能准确地把我自己的思想,内心的矛盾而不能调和,所以她的自我这一面显得非常无力而且匮乏。从而也就酿成了悲剧。

当代俄罗斯的评论中,有人认为卡捷琳娜形象的至高点是卡捷琳娜的忏悔意识。这一批评又从杜勃罗留波夫的社会批评转向了宗教及伦理批评,忏悔意识的重要一点在于能够认清自己的错误正视自己的行为,所以卡捷琳娜的认错就成了形象的亮点,笔者认为,卡捷琳娜的忏悔并不是源自于内心道德感,而是因为她害怕上帝的惩罚。黑暗王国中卡捷琳娜的死的进步意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在封建宗教伦理思想下女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权利,也要有自己的自我识,而这个意识要慢慢觉醒。卡捷琳娜为了寻求个人幸福,投入伏尔加河,会让人们心灵产生震撼从而引起读者的同情之感。 参考文献:

[1]А. М. Пальховский “Гроза” драма А. Н. Островского. Московский вестник 1953. [2]程正民. 文艺心理学新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谢春艳.试析《大雷雨》中卡捷琳娜的爱与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 [4]刘宁. 俄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b3416a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