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史铁生母亲身上的基督精神解析》,欢迎阅读!
史铁生母亲身上的基督精神解析
作者:邓阿丽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
邓阿丽
(三峡大学 科技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基督精神的根本正是“爱的理想”,它与人们本性向往呼唤的自由、平等、仁爱、良善、宽容得以契合。作家史铁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身上闪耀着基督神性的光辉。她艰难的生命历程,犹如基督受难的一生;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爱拯救儿子,她用爱和宽恕化解苦难和创伤。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用基督的爱与牺牲的品格激励残疾的儿子勇敢地生活下去。
关键词:史铁生;母亲;基督精神;爱
中图分类号:I206;B9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65-02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给了正在苦难中的人们极大的鼓舞,他的文字闪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许多迷途的灵魂。史铁生在活的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这位身体遭遇巨大不幸的当代作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幸运”。而这一幸运,首先来自这位作家的母亲。
在《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母亲,在苦难人生面前有极大的勇气。坚强隐忍的母亲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她默默地担当一切痛苦,她伟大的爱给了儿子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并且激励儿子走上了一条追求幸福的道路。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身体虽然残缺了,可是他的思想比许多健康人更健全;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遇到了深重的苦难,而他的文字却表达了活着的快乐和永不屈服的信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基督文化意识的存在。
基督精神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它逐渐为许多中国人接受、认可。很多文人、学者也颂扬基督精神。比如女作家冰心受基督精神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爱”的诗歌、散文、小说,她自己也执着地爱着大海、母亲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认为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精神的根本正是“爱的理想”,它呼唤人性的良善、仁爱与和平,在苦难中保持坚定的信心,它是一种信仰,给予了人们战胜现实苦难生活的精神力量。在史铁生的母亲身上,我们清楚地看见基督神性闪耀的光辉。
一、母亲艰难的生命历程,犹如基督受难的一生
《圣经》告诉我们:人类的始祖亚当犯罪堕落,被逐出了伊甸园。罪从一人入了世界,世界从此就充满了苦难和罪恶。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1]。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他不甘心人永远受苦,他要用宝血和生命为代价来救赎人类。于是,他道成肉身,降生在寒陋的马槽。耶稣为了寻找灵魂丧失的人,走过无数崎岖的小路,熬过无数不眠的夜晚。在客西马尼园,他一个人独尝苦杯,泪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他受尽辱骂、毒打、鞭伤……然后背起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各各他,一路上留下了带血的脚印。只有33岁,他就为全人类牺牲了自己,他在十字架上被高高悬挂,他的鲜血一滴滴流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罪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史铁生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他的儿子在最美好的年华残废了双腿,对于儿子来说,这是灭顶之灾;对于母亲来说,那更是无边的黑暗。面对命运的转折,史铁生需要时间来疗治
心灵的巨大创伤。这位艰难的母亲懂得给儿子一段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作家在《我与地坛》里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姿势都没变,还是送儿子出门时的情景,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的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史铁生第一次意识到:这么多年来,他的车辙印到哪里,他母亲的足迹也会走到哪里。
儿子可以把满腔的怨愤发泄在母亲身上,而母亲只能默默地忍受,还要鼓励儿子勇敢地活下去。这样的母亲无疑是最孤独、最忧伤的,母亲像受难的耶稣一样背着儿子的十字架。史铁生的性情在双腿瘫痪之后完全改变了,他的脾气十分暴躁。当他抬头望天,看见一群群大雁时,他会突然发怒而砸碎玻璃。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李谷一优美的歌声,他会烦躁地把手中的茶杯掷向对面雪白的墙壁上。这时的母亲像个可怜的孩子,悄悄地躲到屋外面,又不敢离家太远,还要偷偷地听儿子的动静。等到史铁生平静下来,母亲又小心翼翼地进来,眼眶红红的,接着央求儿子,要推他出去走走,去看看北海的花儿……
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的时候猝然去世,那一天她还恳求着要推儿子去看菊花。儿子却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邻居们把母亲抬上车的时候,她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母亲在人间的最后时刻念叨的是她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像受难的耶稣一样受尽生活的逼迫;她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灾难,忍耐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她却像一泓深蓝的湖,没有一丝涟漪,她淡泊宁静、从容坚定;她的爱无私无声,无边无价。
《圣经》约翰福音12章24节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在母亲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史铁生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他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厚重的爱,母亲是那希望之火,在黑夜里,为儿子照亮前程。面对厄运,他不再悲哀彷徨而是自强不息,因为母亲盼望他好好地活下去。他是母亲生命树上的一片绿叶,母亲孕育了他的生命,他的凋谢就是母亲的凋谢,他的枯萎就是母亲的枯萎。他在理解母亲的同时,也在理解生命的意义。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滚烫的衷肠。他的作品在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它的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那样的光彩,这一生就已值得铭记,生、死都已无关紧要了。
二、爱的拯救
基督的救世精神不仅关注人们现实的需求,又关心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基督精神让人们无论在顺境逆境都保持信念和希望,这种信念和希望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不断创新与发展,自己努力追求幸福之路,并且传扬人间普世之爱。
基督精神的核心是爱,由母亲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善良、宽容、怜悯、忍耐等美好的品格,也恰恰体现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无私、坚忍、苦涩的母亲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爱拯救儿子,她用爱和宽恕化解苦难和创伤。当儿子痛恨自己两条残废的腿而狠命地捶打时,喊出了自己活不下去的心声,万般难过的母亲极力忍住自己的泪水,扑过来抓住他的手,求儿子好好地活下去。
《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不求自己的益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爱是永不止息。虽然医生已经对母亲明说要治好史铁生的病是不可能的,而母亲却不放弃,她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给儿子治腿上,总是想象着有一天儿子能够重新站立起来。母亲不断地打听偏方,找奇怪的大夫,无论花多少钱她都不在乎。母亲总能找到一些没听说过的稀奇古怪的药,熬了给儿子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后来她发
现儿子在写小说,她说:“那就好好写吧。”于是像过去给儿子治病一样执着,母亲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四处借书,在雨天雪天坚持推儿子去看电影。
圣经告诉我们,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它。基督的爱在本质上是要拯救人的灵魂,它使人永远都不会绝望,在苦难中的人也会有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能够接受并超越苦难。母亲理解儿子,知道儿子不单单是要活着,还应该有一条路通向自己的幸福。史铁生在地坛里,在这样一个独处的空间里慢慢地释放了自己的苦难。“这天之高远,地之辽阔,万物之生生不息、人之寻求不止的欲望和人之终于有限的潜力,从中人看见了困境的永恒,听见了神命的绝对,领悟了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2]在地坛里,史铁生看见了活跃的蜂儿、摇头晃脑的蚂蚁、不耐烦的瓢虫,它们都活得津津有味;他还看见满园子的草木竞相生长。地坛就像一个睿智的老者,不动声色地阐述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不仅如此,地坛里还有母亲,儿子“走”过的痕迹都有母亲的日夜陪伴,母亲用极其伟大宽广的胸怀使他走出了死荫的幽谷,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对于爱的伟大,史铁生有特别的感悟,他在《病隙碎笔》说:“相信爱才是人类惟一的救助,这爱,不单是友善,助人为乐,它根本是你的福。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地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这样的信仰才是众妙之门。”
在作家的心中,人生就像苦海,人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痛苦。困扰人类的残疾或者说原罪会与人类永远相伴,那么对原罪的拯救也永远不会停息。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只要一息尚存,救赎就不会停止。史铁生的精神拯救之路最终落实到了“爱”上。是母亲的爱,激励史铁生好好活下来,并且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他说过,“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这条心灵之路,使他远离了心理上的“残疾”,他的写作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为人的精神寻找栖息的家园,生命固有的疑难之处找到灵魂最初的眺望。这条道路,使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体会到了爱的价值:爱与残疾永远相随,爱的信仰可以支撑身体残疾,爱的信仰可以治愈心理残疾;因为人类的种种缺憾,爱显得弥足珍贵,残缺让人们对爱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爱的追求更为执着。“我们试图弥补残缺,以求得他人的接纳与垂青,但我们又发现这不得不求助于他者,因为只有在他者期待的眼光里,那生就的残缺才可获得补救。”
有人说,一切的光荣和自豪都来自母亲。母亲以来源于生命本源的顽强毅力以及深厚的天性之爱,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用基督的爱与牺牲的品格激励残疾的儿子勇敢地生活下去。虽然母亲早已逝去了,可她传递的爱永远不会熄灭。
史铁生也是爱的积极实践者。2010年,史铁生逝世的时候,他献出了他的脊椎、大脑给医学研究;捐出了自己的心脏救活了另一个生命。
今天,这爱还在延续,因为爱是永不止息。
参考文献:
〔1〕刘世凯.宿命的写作——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书面演讲.当代作家评论,2003,(1)
〔2〕病隙碎笔[A].中华散本珍藏本.史铁生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12.(责任编辑 王文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b31b7b3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9.html